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书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化育人、传承文脉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古老书院焕发新生,成为培育文化自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以长泰区崇正书院为代表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长泰区崇正书院
深挖历史底蕴,筑牢保护根基
历史文脉是书院的灵魂,保护需从源头入手,守住文化本真。作为长泰唯一保存完好的百年古书院,长泰区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崇正书院进行原真性保护,留住“老气息”。2023年4月启动了书院修复管理工作,项目总投资380万元,对现存书院进行保护,分两期推进:一期聚焦主体建筑修缮,保留原有三进四合院落格局、土石木混合结构及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对原有材料“能用尽用”,沿用传统工艺;二期完善展陈与配套设施,邀请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地方史志专家全程指导,确保展陈内容与历史脉络高度契合,既解决了建筑结构安全问题,又原汁原味保留了书院的历史风貌。
崇正书院俯视图
创新活化路径,释放文化活力
保护是基础,活化是关键。长泰区突破“静态展览”的传统模式,通过功能重构与场景创新,让书院从“历史建筑”转变为“文化空间”。打造“文化展示窗口”,讲好本地故事。以崇正书院为核心,集中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书院内设多个专题展区,涵盖岩溪镇历史沿革、山水资源、红色文化、乡贤事迹、非遗技艺等内容,成为展现“千年岩溪”的“文化大观园”。同时组建专业讲解队伍,生动解读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自2024年2月揭牌以来,已接待各级访客近两千人,成为外界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类似做法在状元书院同样见效,长泰文庙恢复状元书院后,重点展陈本地状元林震的事迹,让“状元文化”可感可知。
书院的生命力在于“有人用、有人参与”。崇正书院设置讲堂、书屋、书法室、古琴室、拜师堂等功能空间,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形成“授课阅读+展览展示+文化互动”的综合平台。截至2025年7月,已举办国学讲座、法律普及、耕读文化座谈等10余场专题活动,以及书画展、古琴演奏、拓片体验等20余场文化活动,参与人群覆盖干部、学生、居民、游客,让“百年学府弦歌不绝”。联动“文旅融合发展”,赋予造血功能。推动书院与文旅产业深度结合,让文化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崇正书院作为长泰区第四届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分会场,通过承办活动吸引新华社、福建日报等媒体关注,成为岩溪镇新的文旅地标。以此为契机,当地进一步规划“古韵文化体验带”,推进百年骑楼老街活化、唐代三尊石佛遗址复原、良岩文化园建设,并联动省级非遗 “三公下水操”、市级非遗霞美土陶等资源,形成“书院引领、多点联动”的文旅格局,让书院成为带动区域文化旅游的“引擎”。
在书院举办的活动
强化机制保障,确保长效传承
书院的活化利用非一日之功,需建立多方协同、持续发力的保障机制。政府主导,统筹资源。岩溪镇将书院保护纳入镇域发展规划,多次召开班子专题会研究推进,协调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如崇正书院修缮工程中,政府牵头对接设计公司、文化机构,确保项目高标准推进;后续运营中,抽调各科室精英参与管理,保障书院日常开放与活动开展。多方参与,凝聚合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书院建设,形成“政府+学界+民间”的协同模式。崇正书院修缮中,邀请专家学者提供文化指导;历史展陈资料收集过程中,发动乡贤、老人协会等提供线索;活动举办时,联合学校、文化团体共同策划,让书院成为连接乡土、凝聚乡情的纽带。融入教育,代代相传。推动书院文化与学校教育衔接,崇正书院已被列为岩溪中小学研学点,通过“开学第一课”“国学体验”等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状元书院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将本地历史名人故事融入课堂,实现“以文化人”的代际传承。
崇正书院举办“三泰书香丨传承闽南耕读文化——读圣贤书 立修齐志”讲座
崇正书院的实践表明,书院文化的保护与活化,需坚守 “保护为先、活化为本、传承为要”的理念,既要深挖历史底蕴,守住文化根脉;也要创新形式载体,让传统文化走进当代生活;更要构建长效机制,确保书院在新时代持续发挥教化育人、凝聚人心的作用。这种“从历史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路径,为各地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有益借鉴。(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