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七夕佳节,世人多将其与情侣间的浪漫紧密联系,却鲜少留意它所承载的邻里交往价值。事实上,七夕不仅是传递爱意的节日,更是邻里间拉近心理距离、传递温暖善意的重要契机。在移风易俗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我们应推动七夕褪去“拼排场、比阔气”的旧俗外衣,换上“重文明、尚真情”的新风裳,让邻里关系在传统节日的浪漫氛围中持续升温。
摒弃攀比之风,践行“省钱走心”的文明过节理念。以往,天价礼物与豪华聚餐成为部分群体标榜身份的方式,情感交流反而被置于次要位置。如今,在社区的积极倡导下,“务实过节”渐渐成为共识:一纸手写情书,以笔墨温度替代价格标签;一场“邻里共制巧果”活动,让居民在揉面、调馅、烘烤的协作中闲话家常。传统点心成为情感媒介,节俭之风悄然生根。当“去奢华、重内涵”的理念被广泛接纳,七夕便真正回归情感本质,为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氛围注入节日的能量。
秉持礼待之道,构建“邻里如亲”的和谐社区生态。“远亲不如近邻”虽常挂嘴边,但现实中“同楼不相识”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借助七夕这一契机,社区以茶话会、微公益等形式重塑邻里关系,金婚夫妇分享婚姻经营之道,与新入住的家庭交流生活经验;青年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上手工贺卡,一句“节日快乐”便足以慰藉孤寂。这些看似微小的文明举动,实则以“礼”为媒介,消解了钢筋水泥带来的疏离感,使楼道不再是冰冷的物理空间,转而成为充满温情的“大家庭”。当尊重与包容成为习惯,“邻里和睦”便完成了从理念向日常的转化。
传承文化根脉,实现“传统焕新”的文明接力。七夕的文化内涵不仅限于牛郎织女的浪漫,更在于“乞巧、勤劳、孝亲”的价值指向。社区通过“非遗进社区”项目,邀请传承人教授刺绣、编绳等技艺,青少年在穿针引线中体会匠心,成年人于指尖技艺里重温传统;诗词朗诵会上,居民共读“金风玉露一相逢”,在琅琅书声中赓续文化血脉;家风故事分享则围绕“勤俭、孝亲”展开,让传统美德在邻里间口耳相传。传统与现代需求在此交汇,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社区注入了持续的精神养分。
当移风易俗的新风拂过社区,七夕不再只是专属于情侣的节日,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串联邻里与文明的纽带。它以节俭替代浪费,以礼仪消融隔阂,以文化滋养人心,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持续注入温暖与活力。(福州文明网 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