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杨淑梅为居民缝补衣物
位于漳州市龙文区蓝田街道福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便民服务点,不知不觉已运行满一年。当初为解决针头线脑的烦恼而设立的便民角落,如今已成为许多居民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好帮手”。
7月24日下午四点多,服务点里“嗒嗒”的缝纫机声准时响起。只见居民志愿者杨淑梅接过邻居递来的裤子,熟练地翻开裤脚,穿针引线。不过几分钟,开线的地方就变得服服帖帖。每周四是杨淑梅值班的日子,每到这天,需要缝缝补补的居民便会赶早来服务点找她帮忙。“淑梅手艺好,改裤脚、换拉链、缝开线,信手拈来。”等着取衣服的居民夸道。杨淑梅腼腆一笑:“都是街坊邻居,顺手的事。”
在这二十来平方米的天地,墙上贴着一张清晰的排班表,志愿者轮流坐班,风雨无阻为居民提供理发、磨菜刀、缝补衣物、量血压、充电、应急药品和工具借用等多项便民服务。在门口“暖新驿站”的牌子指引下,外卖员小陈走进服务点,接过志愿者递过来的凉白开,坐在椅子上给手机充上电,长舒一口气:“能进来歇个脚,喝口水,踏实多了。”
“设置便民服务点,初衷就是想接住居民念叨的那些‘鸡毛蒜皮’。”福隆社区党支部书记许思贞介绍,他们在走访时发现,理个发、修个拉链、改个裤脚、磨把钝了的菜刀,这些看着十分小的事,常常让居民,尤其是不便远行的老人犯难,“咱就从这些最贴近生活的需求入手。”
这“家门口”的便利,88岁的吴赖感受真切。她每月都盼着理发师傅来。“以前去理发,走到街口的理发店都费劲。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行!”看着镜子里清爽利落的发型,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85岁的曾凡炮是这里的常客。清晨在慢行步道散步,午间在长者食堂享用可口饭菜,午后到社区活动室和老友“厮杀”几盘棋局,闲暇时来服务点和志愿者唠唠家常,顺便喝杯茶、量个血压。“掐指一算,我快一礼拜没出过社区大门喽!”曾老的满足感,源自社区构建的“全龄段服务链”——从长者食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到卫生服务站,居民步行十分钟内,生活的便利与精神的滋养皆能“落袋为安”。
近年来,福隆社区始终坚持对居民需求的精准服务。有居民反映电动车充电难,中庭和街边陆续新添了充电桩。有居民希望遛弯儿更安全舒适,慢行步道便修葺一新。有老人孩子希望可以找个地方坐坐玩玩,于是休闲区建起来了。“居民有啥想法,常来社区聊聊,我们就琢磨着怎么实现。”许思贞表示,服务点自运行以来,正逐步完善服务网。
现如今社区每月如期举行的“便民服务日”,是便民服务点的延伸服务,原本服务点按排班开展的义剪、修补、磨刀等常规服务,到了服务日当天便集中起来,从室内搬到室外。杨淑梅也把缝纫机搬了出来,找她改衣、修裤脚的邻居络绎不绝,她手里的针线飞快穿梭。“在这儿帮大家缝缝补补,还能唠唠家常,比一个人在家有意思多了!”她额角渗出细汗,脸上挂着藏不住的笑容。
此外,“便民服务日”活动还拓展了二手物品交换、旧物回收、法律咨询等接地气的项目,像个热热闹闹的“便民小集市”。它不仅将便民服务从“定点分散”转为“集中覆盖”,让居民办事更方便、需求满足更齐全,还把社区的居民聚在了一起,成了大伙儿每月期盼的“社区节日”。用居民的话说:“这服务日比超市打折还让人惦记,既能办正事,又能唠家常,像个大家庭聚会!”
时间已近六点,最后一位前来找杨淑梅帮忙的居民石大爷拿着刚补好的篮球裤从服务点走出来,他捏了捏缝合处,满意地点点头。抬眼望去,不远处的休闲区里,几位老人正在凉亭下围着棋盘上“厮杀”,几个小童拿着球拍在广场上挥舞,邻居三三两两地坐在长椅上聊着天。望着这再寻常不过的社区傍晚景象,石大爷不禁感叹:“最好的社区,就是让居民觉得‘住在这儿,踏实;留在这儿,幸福’。”说完,他夹着补好的裤子,朝着家的方向大步走去。(漳州文明网 漳州融媒 许文彬 曹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