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8月的午后,室外热浪灼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内却格外凉爽舒适。十岁的王曼伊踮脚俯身,小心翼翼地将宣纸覆在古代瓦当上。随着墨包轻轻拓印,两千多年前的纹路在她手中逐渐清晰。“妈妈,我摸到了历史!”她转头对妈妈惊叹道。如此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上演。高校文博场馆在这个暑假再度成为研学、参观的热门目的地。(8月12日 中国文明网)
相比省博等“高大上”的存在,高校博物馆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拥有独具特色的珍贵收藏。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有八座博物馆,涵盖多个学科。教科书博物馆里五万多册泛黄教材从晚清延续至今,见证着教育的发展历程;生命科学学院古生物标本陈列室的昆虫化石标本堪称世界之最;书法文化博物馆的“泰山刻石”金石拓片更是镇馆之宝。无独有偶,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作为我国高校第一所现代化和考古专题博物馆,收藏有13000余件藏品,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典型标本。此外,高校的历史建筑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如北大的“一塔湖图”、厦门大学的群贤楼群等,每一处都是文明地标。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是一所大学精神传统的具象承载,也是文明演进的重要见证,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
如今,各高校正努力让校园宝藏为大众所熟知,在开放模式上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暑假,北京市教委组织开展高校博物馆“京彩”暑期主题活动,22所首都高校面向中小学生与社会公众开放43个校内博物馆。上海的高校也有许多文化宝藏向社会敞开大门。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探索更灵活的开放机制,如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导览服务等。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展厅等创新形式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开放模式。这种模式既解决了高校馆藏文物保护与公众参观之间的矛盾,也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高校珍藏的文化瑰宝。
尽管高校在开放文化资源方面有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瓶颈。公众对高校文博资源的开放需求与高校实际承载能力存在错位,人员短缺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讲解员多为师生兼职,难以将学术转化为易懂的故事,影响了传播效能。要突破这些瓶颈,需要精准施策。首先,高校应建立“精准共享、多方共治”的可持续治理模式,构建空间-时间分级开放体系,划分核心教学区、公共文化区和重点区域,采用“教学优先、错峰共享”的时间安排。其次,推行“责任共担”协同治理机制,如组建校社保险共同体、打造智慧管理中枢等。再者,建立分层次的精准服务体系,针对不同受众设计差异化的文化供给,打造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常态化互动机制。最后,政策供给要精准,国家及地方文博管理机构需出台高校博物馆管理细则,设立开放专项补贴。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建设智慧博物馆系统,实现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孪生,借助大数据分析推送个性化导览内容。
高校的文化“宝藏”走向社会拥抱大众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社会和政府多方共同努力,精准施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在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福州文明网 李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