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回头看”
//wmf.fjsen.com  2025-08-13 熊自宜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年,国内上映了多部聚焦抗战历史的影片:7月25日,《南京照相馆》上映;8月8日,《东极岛》上映;9月18日,延期上映的《731》最终定档。人们对这些影片反响十分热烈,截至8月10日,《南京照相馆》的票房已突破22亿。然而,也涌现出许多讨论的声音,值得我们思考。

和平年代,何谓“不合时宜”?国家之间友好交往的前提,是对历史事实的相互尊重。对抗战历史电影在和平年代已“不合时宜”、伤害当今国际关系的担忧,既是对文艺作品精神价值的狭隘理解,将“历史表达”曲解为“情绪煽动”,也是对国际交往建立本质的歪曲阐释,将“相互尊重”异化为“单方面妥协”。刻意回避或淡化历史、以遗忘换和解,只会让国家间的友好失去真诚平等的根基,沦为表面的虚饰。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回头看”。看清来时的道路,生在和平中的人方知幸福从何而来,和平何其珍贵;看清来时的苦难,我们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清醒,在“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醒自觉中赓续发展使命,世代守护前辈用鲜血灌注的和平旗帜。

青年教育,何为“历史正观”?历史教育需要适度的“痛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呼吁我们牢记中国近代史中的屈辱沉沦和顽强抗争。让中国的青年儿童获得还原事实的认知教育,是我们的应有之责,我们无法刻意在中国的近代史教育中剥离“沉重感”,因为它就是历史真相的一部分。在抗战电影中,沉重的历史已经被演绎为“克制的真实”,以艺术的间接手法传递战争的残酷,避免了过度刺激,保留了震撼心灵的适度“痛感”。对青年儿童心智成长的最好守护,不是暂时捂住他们面对历史的双眼,而是长远教会他们看待历史的角度。让青年儿童看到苦难,更是要他们看到苦难中站立的人。在理性的解读引导下正确认识历史的苦难,能够培养青年儿童深厚广泛的爱国精神和斗争精神。

中国精神,何以“铸魂传扬”?新的时代,中国要向世界传达怎样的形象?2025年8月3日,央视新闻一锤定音,官方宣布去年未能如期上映的电影《731》正式定档9月18日,并配文“山河已无恙,真相不能忘”,以坚定立场回应此前网络上“难以上映”的讨论,在信息高度互联、文化传播交融的时代,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不会遗忘被掩盖的历史罪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守护历史真相的决心与勇气。艺术无国界,文艺作品的发布和输出,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输出中华文化、彰显中国精神的重要窗口。抗战历史影片以中国视角叙事,将中国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融入其中。《南京照相馆》以“照相馆”这一载体将宏大历史浓缩为普通人的命运抉择,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正是中国精神中“个体与民族共生”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抗战历史影片以影像为桥,让这份追求穿透历史,成为世界理解中国的重要注脚。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电影的镜头里,有苦难,更有不屈;有记忆,更有警示。它从不是“不合时宜”的时代杂音,而是必须被听见的历史回响——只有铭记“从哪里来”的历史,我们才能把握好“到哪里去”的道路。(熊自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