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漳州 > 长泰区
长泰区岩溪镇:700年文脉润乡风 “学霸村”底蕴藏不住!
//wmf.fjsen.com  2025-08-13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兰楚文

文明风8月12日讯 从古至今,长泰区岩溪镇这片土地始终涵养着“耕读传家”的文脉,先后培育出明清进士、举人、贡士30多人,孕育出叶先登、叶韬、叶文龙等杰出人物,涌现出数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中国好人”。在文脉传承的滋养下,如今的珪后村人才辈出,已培养出博士12人、硕士62人、本科生近300人,珪后村也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让“耕读传家”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而解开珪后村延续数百年文明乡风的钥匙,正是“732”密码。

珪后村

700年“忠义勇”:文明乡风的精神根基

“叶氏心中有神州,南洋后裔都爱国”——每年正月十七,珪后村普济岩前悬挂的这条横幅,总会在“三公下水操”民俗活动中格外醒目。这场延续数百年的仪式,源自700年前一段感人至深的家国记忆:宋末年间,珪后叶氏祖先叶棻倾尽家资筹粮,全力支持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忠臣的抗元义举,其子更在抗元战斗中英勇献身。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后,叶氏族人隐居岩溪,却始终将这份“忠、义、勇”的气节刻入血脉。

时光流转,这份爱国精神从未褪色。村民们以“三公下水操”缅怀先辈风骨,用32字家风祖训“知书晓礼、坦诚达理、殚心笃志、建功立业、敬老爱幼、尊贤惜才、廉明勤朴、积德行善”规范言行。从明清时期30多位进士、举人,到清顺治年间翰林修编叶先登、乾隆御前侍卫叶韬,再到民国传奇人物叶文龙,无数珪后儿女用生命与奋斗诠释着“忠义勇”的内涵。这份跨越七个世纪的精神传承,正是珪后村文明乡风最深厚的底气。

35年“孝贤榜”:文明乡风的道德坐标

在珪后村追远堂的显眼位置,一面“孝子贤媳榜”静静诉说着村庄的道德坚守。自35年前起,这项评选活动从未间断,却始终保持着严苛的标准:需经村民小组推荐、村党委把关、全村公示三道程序,获评者会迎来敲锣打鼓送匾上门的荣耀;更特别的是“盖棺定论”原则——只有父母均已离世、且一生践行孝道者才有参评资格,若当年无人达标则宁缺毋滥。

“孝敬一生而不是孝敬一时”的坚持,让“孝子贤媳榜”成为村民心中的道德灯塔。当村民们看着牌匾在邻里门前闪光,听着游行队伍的锣鼓声传遍街巷,“百善孝为先”的理念便如春雨般浸润人心。正是这样年复一年的正向引导,让孝亲敬老从传统美德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也让珪后村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叶水龙、全国先进工作者叶高发、“中国好人”林水成等道德楷模,为文明乡风注入温暖底色。

25年“三新灯”:文明乡风的时代表达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七,珪后村的家庙总会亮起温暖的灯火,这是延续25年的“三新点灯”文化盛宴。三盏灯,照亮的是乡风文明的时代新貌:“新公灯”打破“生男才能点灯”的旧俗,无论生男生女,新当爷爷的村民都能来此祈福,让男女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新婚灯”前,新人庄重承诺“履行社会责任,永葆担当精神”,将家庭责任与社会使命紧密相连;“新才灯”最是热闹,当年考上本科、硕士、博士的家庭总会郑重点灯,告慰祖先的同时,也为后辈树立“读书明理、成才报国”的榜样。

在珪后村,“732”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文明乡风的生动注脚,当这些密码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崇文尚礼、劝学向善”的乡风便滋养出人才辈出、邻里和睦的乡村图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光彩。(长泰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王芙蓉 长泰区岩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