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泉州
让传统文化与青年学子双向奔赴
//wmf.fjsen.com  2025-08-09 来源:泉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林杰

小山丛竹书院,斑驳木柱与青春面庞交相辉映。近日,40位来自泉州各地、即将奔赴全国各大高校的准大学生,在此开启为期8天的“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他们与家乡文化深度对话,不仅是一次乡土教育的实践,更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智慧,为当代书院复兴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泉州样本”。

当下,许多地方将古代书院异化为旅游打卡点或商业空间,泉州却选择了一条更具深意的道路。以小山丛竹、正音书院等为代表的泉州书院群,拒绝成为“文化标本”,而是回归“讲学论道”的学术本真。2021年重启以来,小山丛竹书院构建起七大文化品牌活动矩阵,将沉寂的历史空间转化为活态教育基地。这种“活态复兴”模式极具示范意义,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陈列柜思维”,不再将书院困于历史的橱窗里,而是让其成为连接古今的思想枢纽。当学子们在书院探讨古城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当专家学者在此开展“问道交流”的学术切磋,朱熹时代“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书院精神便有了当代回响。泉州的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化复兴,不仅在于建筑的修复如新,更在于让千年文脉持续产生思想的温度与文化的活力。

“活态复兴”的核心,还在于让年青一代真正成为文脉的接续者。此次研习班“六场讲座加一次踏访”的课程设计,绝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基因唤醒工程——从宋元泉州的海洋商贸史到南音的千年韵律,从古城保护的现实挑战到闽南村落的民俗密码,学子们在系统认知中进行着从文化接受者到传承者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文化认同的深度构建。当青年学子穿行于中山路的骑楼间,在开元寺的晨钟暮鼓中驻足,在家乡文化的肌理触摸中,文化自信悄然生长。活动主办方期待他们“成为泉州文脉自觉的赓续者”,实则点出了文化传承的关键:只有让年轻人真正读懂家乡的辉煌过往与独特气质,才能让文化基因突破地域限制,随游子远行而传播四方。

值得关注的是,泉州的文化传承从未落入“复古泥沼”,而是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找到了持久生命力。“创新而不守正,易剑走偏锋;守正而不创新,则会保守落后。”这一发展智慧,同样需要青春力量的持续注入。书院之外,从南音的创新演绎到提线木偶书法表演的艺术融合,种种实践都展现着传统文化对接当代年轻人的积极探索。书院之内,课程设置既扎根于世遗文化、闽南民俗等传统内核,又融入“晋江经验”的当代实践,帮助青年建立对家乡的立体认知。当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青年一代的身份标识,文化传承便突破了代际隔阂,拥有了向未来生长的力量。

再过一个月,学子们即将带着录取通知书与文化解码的“无形礼物”奔赴各地。当他们在大学校园讲述东方第一大港的故事,在社团活动中展示南音乐器,刺桐城的文化基因便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力。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曲——它昭示着:当千年文脉遇见青春力量,更有利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发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的心中扎根生长,为文化传承书写出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的生动篇章。(泉州文明网 郑运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