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泉州 > 石狮市
石狮文化特派员进村 乡村文化气息浓起来
//wmf.fjsen.com  2025-08-07 来源:石狮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永宁镇前埔村“灯谜课堂”上,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特派员苏荣灿为学生讲授灯谜知识。石狮日报 供图

夏夜的鸿山镇东园村戏台上,高甲戏丑角踩着铿锵鼓点翻跃腾挪;湖滨街道长福社区篮球场内,2025年石狮市“村BA”系列活动暨U17青少年男子篮球邀请赛激战正酣;永宁镇前埔村文化礼堂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苏荣灿的灯谜课堂热闹非凡,村民们争相竞猜,笑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近日的石狮,文化特派员的身影活跃在乡村巷陌,将优秀文化“种”到田间地头,让乡村文化气息从“动起来”逐步走向“浓起来”。

6月30日,石狮市在泉州地区率先启动首批文化特派员选派工作,石狮市委书记蔡永生向10名文化特派员代表颁发聘书;7月18日文化特派员专项培训会后,6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文化特派员进驻石狮市30个试点村(社区)。一段时间以来,这群特派员各展所长,形成一批可感可及的阶段性成果。

摸清“文化家底”是特派员们的共同起点。村里有哪些独特民俗?村史馆功能是否完善?文化礼堂活动群众参与度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他们以“文化听诊者”的姿态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精准摸排派驻地的文化“家底”,理清激活乡土文化资源的思路。

作为首批试点,宝盖镇的宝源、仑后、铺锦、杆头四个村(社区)各有文化特色。8名文化特派员到岗后,迅速与村(社区)“两委”、乡贤座谈走访,梳理出清晰的文化发展路径:宝源社区着力打造“书香+文艺”特色品牌,仑后村深耕“仑侨传家·后见新风”侨乡文化,铺锦村擦亮“南音传唱”非遗名片,杆头村则聚焦红色资源开发研学项目。

比如,祥芝镇祥渔村的文化特派员、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副教授潘思恒与石狮市作家协会理事周国球,结合渔村特色,将工作重心放在挖掘渔民生活故事、传承海洋文化上,助力完善祥渔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再比如,派驻湖滨街道玉湖社区的石狮市文联三级主任科员洪明芳和石狮市灯谜协会会长林志攀,则计划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大礼堂,策划系列惠民活动,打造特色文化亮点。

“不只是送文化,更要让文化成为村里的日常。”首批文化特派员、石狮市文化馆馆长黄嘉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些“文化使者”摒弃“过客”心态,以“村里人”的身份扎根基层,通过走访老艺人、参与民俗活动、召开村民座谈会等方式,全面梳理村庄的文化资源禀赋与群众需求。一场篮球赛、一台非遗戏、一座侨史馆,都可能成为激活乡村文化的新IP。

文化特派员工作在石狮的高效推进,得益于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全周期”管理闭环。为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石狮市在泉州地区率先出台文化特派员工作实施方案,创新打造文化特派员工作“石狮模式”。

在选拔环节,采用“双向互选”机制,充分保障村(社区)需求与文化特派员专长的精准对接,严格筛选具备扎实文化专业素养、热爱基层工作、拥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才,涵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艺术创作者、高层次文化人才、高校专家学者等多个领域。

派驻前开展专项培训,邀请首批文化特派员代表分享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帮助文化特派员夯实理论基础,培训中特别强调“在地文化”思维,要求文化特派员深入理解派驻村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文化痛点与村民需求,避免类同式的文化供给,确保后续工作能精准对接乡村实际;推行“2+2+X”服务机制,即每村配备1名机关干部与1名文化文艺界代表,同步捆绑1个市直机关单位及1个文化文艺类社会组织挂钩帮扶,通过机关干部与文化专家的优势互补,市直单位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动,因地制宜开展宣传教育、政策宣讲、活动策划、遗产保护等X项特色文化服务,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和创新发展。

文化特派员通过“不脱产+AB岗轮换”灵活履职,由2名文化特派员互相补位,实现本职工作和驻村服务时间“两不误”,有效破解服务时长与质量保障难题,确保每年驻村(社区)时间不少于100天,月基层服务不少于2次,首期服务周期为两年。

从东园村戏台的鼓乐喧天到各个村(社区)的文化建设,石狮市首批文化特派员正以其文化专长,书写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相信随着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深入开展,石狮将更好地促进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更好地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中共石狮市委宣传部 李芳怡 石狮日报记者 许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