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蝉鸣盛夏,暑意正浓。在德化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里,琅琅书声与欢笑声交织,非遗体验与科学探究碰撞,安全守护与素养培育并行——这里是孩子们的暑期乐园,是文明种子扎根的沃土。每场精心策划的活动,让德化青少年的暑假充满温度、深度与活力。
活动现场。德化县委文明办 供图
知识浸润,在学玩之间播撒文明种子
三班镇蔡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暑期课堂,是孩子们眼中的“成长加油站”。国学启蒙课上,孩子们吟诵着“床前明月光”,在古诗词的韵律中触摸中华文脉;数学趣味游戏里,数字变成跳动的精灵,引导他们探索逻辑的奥秘;互动英语课堂上,英文儿歌与日常对话让语言学习变得轻松活泼。
遇到作业难题时,志愿者们俯身为“解惑灯塔”,耐心讲解题目,手把手教孩子们梳理思路、规划时间。手工课上,白色脸谱在画笔舞动下绽放异彩,竹条与彩纸在指尖变身玲珑灯笼——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在专注里悄悄埋下“静能生慧”的种子。学中带玩,玩中悟理,文明的因子就在这浸润式体验中悄然生长。
非遗探秘,在匠心传承中触摸文化根脉
“提线木偶的丝线要怎么控,才能让木偶‘活’起来?”在龙浔镇浔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孩子们围着志愿者追问的样子,成了非遗课堂最生动的注脚。这里的“非遗传承?童心体验”活动,像一场文化探秘之旅,从高甲戏的脸谱斑斓到泉州南建筑的巧夺天工,从闽南美食的烟火气到提线木偶的灵动感,志愿者用故事、图片与视频,为孩子们打开了非遗世界的大门。
浔中镇吉祥社区的“非遗进社区”活动同样热闹。30名青少年在文明实践志愿者带领下,一边参观精细的刻纸作品,一边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讲“纸上乾坤”的故事。拿起刻刀时,他们屏住呼吸,在纸上勾勒线条的模样,恰似在与千年匠心对话。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孩子们手中可感、心中可知的文化符号。
安全与素养,在守护中培育成长力量
“遇到有人溺水,不能直接跳下去!”艺都社区的防溺水课堂上,公益短片里的真实案例让孩子们瞪大眼睛。志愿者结合动画演示,手把手教“呼救、找工具、记地址”的自救三步法;祥安社区的“安全一‘夏’”活动中,亲子共读防溺水手册,家长与孩子一起在漫画里划重点,“六不准” 口诀成了家庭共识。
除了安全守护,素养培育同样润物无声。金凤社区的“垃圾分类小先锋”活动上,孩子们看着动画里“可回收物变魔术”的故事,很快记住了“绿厨余、蓝可收、红有害、灰其他”的分类口诀;大洋社区的非牛顿流体实验中,孩子们看着玉米淀粉糊在压力下变硬,恍然大悟“原来沼泽会‘抓’人,是这个道理!”——知识在趣味中内化,习惯在体验中养成。
社区共育,在家校社协同中搭建成长乐园
活动现场。德化县委文明办 供图
“厝边学堂开课啦!”7月14日,浔中镇富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幸运伙伴”破冰游戏让陌生的孩子们拉起了手。这个持续一个月的公益暑托班,用“课业辅导+特色课程+实践活动”的模式,解决家长的看护难题。文明实践志愿者采用“个性化答疑+小组互助”辅导作业,非遗体验课上教孩子们扎染,科学课上带他们做水火箭,让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诗敦社区的“家校桥梁”活动则架起了成长纽带。10余名高校大学生设计的“文化传承”“科学探索”等课程,让孩子们在临摹书法时感受汉字之美。从社区到学校,从志愿者到家长,多方合力织就的“守护网”,让孩子们的暑假既充实又安心。
从晨曦中的诵读到暮色里的手工创作,从非遗体验的专注到防溺水演练的认真,德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正以“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的服务,成为孩子们暑期成长的“暖心家园”。在这里,知识与快乐相伴,传统与现代交融,安全与成长同行。当暑假的蝉鸣渐歇,播撒在孩子们心中的文明种子,已悄悄生根发芽,等待着在未来绽放更绚烂的花。(泉州文明网 德化县委文明办 郑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