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福州
福州市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文明浸润渔村 红帆领航新风
//wmf.fjsen.com  2025-08-04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兰楚文

下屿村全景图。福州文明网 供图

文明风8月4日讯 下屿村地处罗源湾南岸,位于可门港经济开发区内,其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面与大官坂海堤相接壤,距连江县城约35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是承载千年耕海记忆的革命老区基点村。这座获评“全国文明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生态村”等荣誉称号的海岛渔村,以党建为舵、以海洋为脉,在耕海牧渔中书写文明篇章,在红色传承中凝聚发展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绘就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立体画卷。

红色根脉铸魂,文明创建有根基

下屿村“渔排党课”。福州文明网 供图

下屿村的文明底蕴深植于厚重的红色基因之中。1935年初,在保卫连罗苏区的危急关头,中共连江县委在村中郑氏宗祠召开紧急扩大会议,研究反“围剿”方略,为连江革命的发展保留了有生力量。1948年,郑敢同志在此组建闽海人民游击队,投身解放事业。1966年,共产党员谢茂仙为抢救村集体船只财产在强台风中英勇牺牲,其精神化作村中矗立的丰碑,激励着一代代下屿人砥砺前行。

这份穿越时空的红色血脉,滋养着今日下屿文明创建的深厚根基。近年来,下屿村党总支创新实践“1145N”工作法——以1个党总支部为堡垒,引领145名党员设岗定责,带动N个示范农户履职尽责,进而辐射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党员们活跃在产业发展和文明建设一线,化身“产业引路人”和“文明督导员”,在收集民情、监督环境、调解纠纷中激活文明创建活力。为凝聚更强大的发展合力,下屿村联合邻村成立三屿中心村党委,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聚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催生了“1+1+1>3”的澎湃新动能。立足沿海实际,组建海上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守护海洋生态与生产安全,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精心打造集党员活动站、群众服务站、党群连心站、民意联络站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吸引“爱心妈妈”“银发先锋”“巡逻大叔”等众多邻里热心人汇聚于此,以邻里互助的志愿服务传递温情,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坚实的组织堡垒、创新的工作方法、贴心的为民服务,共同塑造了“组织强—党员带—民风淳”的良性循环,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文明创建的“旁观者”转为“参与者”,为荣膺“全国文明村”铸就了最深沉、最可靠的精神之魂和力量之源。

向海扬帆兴业,文明创建有底气

一村一品龙须菜销售现场。福州文明网 供图

精神文明要扎根,离不开产业兴旺的支撑。下屿的发展与振兴,绕不过“渔”,离不开“海”。下屿村突破传统单一模式,精心绘就“向海图强”的产业蓝图,依托本村6000亩海域进行综合性养殖,形成“以海带、龙须菜、生蚝养殖为主,近内海渔业捕捞生产、海产品营销及海上休闲旅游为辅”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2024年,龙须菜养殖规模突破3000亩,三倍体生蚝养殖面积达5000余亩。全村生产总值高达1.588亿元,其中渔业生产产值占比80%,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约3.5万元。除了水产养殖业,下屿村的肉燕加工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百年风味的“下屿肉燕”成功注册商标,25家加工作坊香飘四方,打响“下屿肉燕”品牌知名度的同时,带动近3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借力可门港开发区,海上垂钓、渔家乐等休闲旅游逐渐兴起,为渔村注入新活力。

“既能接送孙子上学又能挣钱,上个月我靠包肉燕赚了1800元。”村民郑大姐朴实的笑容,正是产业富民、生活向好的生动写照。蓬勃的蓝色经济,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也为文明创建注入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精筑宜居家园,文明创建展新颜

下屿乡村振兴展示馆开幕。福州文明网 供图

下屿村的蝶变始于一场破旧立新的“居住革命”,村党总支创新探索“村民集资、联合建房”模式,成功引导900余户村民告别低矮潮湿的石头瓦房,迁入宽敞明亮的单元式套房,开创了连江县农村“统建”先河,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历史性跨越。这场变革的魄力,同样体现在对村庄“天际线”的重塑上,下屿村在全省村级率先实施电信、广电、电力“三线”入地工程,让碧海蓝天成为村庄最纯净的背景板。

下屿村紧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规划建设,在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上持续发力。1000余米的道路完成提升改造,打通了民生“幸福路”;5000平方米的阜屿海滨公园绿意盎然,成为村民晨练漫步的首选;500米商业步行街商铺林立,点亮渔村新经济;30间专用渔具仓库,根治“脏臭堵”的痼疾;网格化精细管理与常态化“清洁家园”行动的紧密结合,共同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整洁;无害化公厕、农贸市场、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宫、乡村振兴展示馆等设施一应俱全,生活便利触手可及。

昔日交通不便、环境杂乱的孤岛渔村,如今已蜕变为天蓝海碧、路畅房新、生态宜居的滨海文明新家园,这正是“全国文明村”最直观、最动人的外在名片。

厚植文化沃土,文明新风润心田

下屿学校开展“守护蓝色海洋,共建绿色家园”环保实践活动。福州文明网 供图

家园的焕新勾勒出文明的轮廓,而文化的滋养则为其注入了不息的灵魂。下屿村深挖千年耕海记忆,投入160万元打造138米海洋文化长廊,以仿古船、银雕和渔猎雕塑,无声述说渔民与风浪搏击的史诗;传统手工船模制作技艺在匠人手中代代相传,让海洋文脉生生不息。县委紧急会议旧址、闽海游击队成立地、模范共产党员纪念碑等教学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矩阵”。

文化的生命力更在群众的参与中蓬勃绽放。在这里,全国劳模郑德钗的“微党课”将革命精神与“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融合宣讲;乡土讲解员郑仕伟用鲜活的地方故事,让年轻一代读懂“岛之魂”;由党员志愿者组成的“海上抗风抢险兄弟连”用行动诠释守护家园的担当。在这里,海滨广场舞队、闽剧小唱队等文艺团体,将自编的《勤俭持家歌》《孝亲曲》融入夜色中的欢声笑语;公园里、广场中,村民在跟跳学唱间潜移默化接受文明熏陶,这些场所都成了传播新风的“流动课堂”。在这里,“婆背媳井”的孝善传说、“红脸倒写船联”的智慧轶事,通过村校合编的《三屿乡土教本》流入校园,为孩子们注入乡土认同的精神养分。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文明理念在躬身实践中生根发芽。学生和志愿者们在“守护蓝色海洋”活动中,将海滩垃圾改造为艺术品,生动践行“变废为宝”的生态理念;“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法律咨询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讲土话”的理论宣讲凝聚共识,雪中送炭的精准帮扶传递温暖,这些日复一日的实践,将文明新风悄然刻入村民生活日常。

下屿村海域一角。福州文明网 供图

夕阳西下,罗源湾波光潋滟。“咱们村变化可太大了,又漂亮、又干净,现在还多了不少休闲娱乐的地方,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在阜屿海滨公园散步的郑大爷感慨道,他的孙子正兴致勃勃地在村里的展示馆前拍照打卡。从籍籍无名的小渔村到家喻户晓的全国文明村,从单一渔业到多元产业兴旺,从“忧居”到“优居”……下屿村的精彩蝶变,是党建红深耕产业蓝、引领文明绿的生动诠释,是干群同心用智慧和汗水“绣”出的乡村新图景。立足全国文明村创建成果,这座渔村将继续在罗源湾的潮声中,绘就一幅“颜值”与“内涵”并举、“活力”与“温度”共存的民生幸福画卷。(福州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