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屋外一树绿荫、蝉鸣声声,屋内饭菜飘香,其乐融融。7月30日,东山县樟塘镇湖尾村的幸福食堂正式开张了。至此,樟塘镇实现幸福食堂村村全覆盖。
一大早,阿公阿婆早早在食堂等着,只为抢个“头啖鲜”。他们围坐在饭桌前,“这是阿勇家早上送来的猪”“这是阿国自家虾池捞的,昨晚就送过来了”“这是村口食杂店送的大米,真香”……你一言我一语,碗里的“百家饭”盛满了东家一块肉、西家一只虾、南家一把米。
同一时刻,村里的志愿服务骑手分别出发,电动车踏板处放着装好的饭菜,为上山前和下山前两个自然村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让出来的“幸福”
樟塘镇共有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4400名。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为留在村里的老人提供助餐服务成为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2年,下湖村率先点亮了幸福食堂的灯火,成为全镇养老助餐服务的探路者。紧接着,港西村和南埔村也不甘落后,港西孝善园和南埔玖久食堂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全镇养老助餐服务的标杆。渐渐地,全镇各村纷纷“下厨”,端出一桌桌“幸福饭”,饭香飘散四里八乡。3年下来,全镇只剩下湖尾村还没有建起幸福食堂。
看着邻村幸福食堂炊烟袅袅,湖尾村的老人也期盼着:什么时候自己村里的食堂也能办起来?
民声即政声,镇村干部把这份期盼记在心里。
据了解,湖尾村的困境在于距离——顶山前、下山前两村偏远,选址难,镇村干部拿着图纸跑遍全村,愣是找不到一块“刚刚好”的地,方案一改再改,这才把工期一拖再拖。
今年,村委会决定:既然距离远,那就提供送餐服务。
幸福食堂计划再次启动。既要让老人吃得上,又要让他们有得玩,村干部把目光锁定在了宗祠旁,那里有戏台,还有健身器材。
然而,宗祠周边不是祖屋就是巷道,巴掌大的空地都挤不出来。怎么办?村干部带着图纸、抱着卷尺挨家敲门,把办幸福食堂的想法与相关村民沟通。
得知缘由,12户村民全力支持,当即签字。80岁的陈桂荣老人更是腾出自家两套闲置房,改作医务室和洗衣房:“老房子空着,不如给大家用,还能和老朋友常聚,多好!”一天之内,338平方米的幸福食堂在村民的礼让中敲定。
6月初,湖尾村幸福食堂正式动工,总投资50万元,采取“上级补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村民参与一点”的模式建设,其中村民及爱心人士捐赠近30万元。就这样,樟塘镇村级幸福食堂的拼图补上了最后一块,为湖尾村288名70岁以上老人提供“舌尖上的温暖”。
“食堂能落地,全靠村民‘六尺巷’般的礼让!”湖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全平说道。
一村一策 接续努力
樟塘也由此成为东山首个幸福食堂全域覆盖的乡镇。
回望两年建设路,樟塘镇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幸福食堂的相继建成投用,为辖区4400名60岁以上老人盛上了一桌热气腾腾的民生“九菜一汤”,且每道菜口味各异,不仅“开胃”还暖心。
2022年12月,下湖村利用祠堂公厅打造了“潮韵食堂”,午餐前后,老年朋友抱着二胡、敲起扬琴,在食堂里奏响潮乐,让传统戏曲成为联结邻里情感的纽带。
2023年12月,港西村投入160万元,对闲置校舍进行升级改造,整合幸福食堂、医疗所、活动中心等功能,打造多功能的“孝善园”,让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2024年5月,南埔村把废弃老区改成“玖久食堂”,逢农历“九”日请70岁以上老人免费吃大餐,一月三场“小节日”。
2025年5月,前马村将百年祠堂改造成幸福食堂,推出“70岁以上老人每餐自付2元”的普惠模式,食堂内特别设置了民情议事角,老人围坐在餐桌旁,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2025年7月,文昌社区与素食馆合作,政府补一点、餐馆让一点,老人每餐只掏2元就能吃到低盐低糖的素食套餐。
从“一餐热饭”到“全天幸福”,樟塘镇端出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公共养老服务“标准菜单”。樟塘镇党委书记沈勇成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养老’模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送到老人心坎上,让共同富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老人。”
全覆盖背后的“密码”
和许多地方一样,樟塘镇在开办幸福食堂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全镇这么多村,每个村都能办起幸福食堂吗?谁来操办?钱从哪儿来?这“饭香”又能持续飘多久?
民生工作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苦干实干中,樟塘镇渐渐有了答案:
党政重视“谱词曲”。县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养老服务工作,探索“低成本、可持续、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新路径。2024年,樟塘镇组织全镇村书记、老人会会长、乡村振兴促进会负责人等,赴港西村、南埔村实地观摩学习。今年,樟塘镇制定村(社区)“十个一”工作制度,其中“一村一个幸福食堂”被列为“硬核”任务,成为共识,为幸福食堂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幸福能量”。
社会力量“大合唱”。“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这句质朴的话,在樟塘镇幸福食堂建设过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港西村,乡村能人连续3年捐款达45万元,为幸福食堂运营注入了源头活水。古港村村民踊跃捐资捐物,猪肉、海蛎、鸡蛋等食材不断充实老人的“幸福餐盘”。暑期返乡学子也穿上红马甲在食堂忙碌,为老人的饭桌添一抹青春亮色。湖尾村幸福食堂负责人陈武杉自豪地说:“幸福食堂95%以上物资来自社会捐赠,我们有信心把这份幸福办得更好、更久!”
一村一策“奏乐章”。根据各村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食堂的用餐天数。“有条件的村像港西村能做到天天开火,有些村不具备条件或用餐人数较少,每月用餐天数就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做出调整。”这种“因村制宜”的策略,让幸福食堂既能接地气,又能暖人心。樟塘镇民政办主任林跃生表示:“从8月开始,全镇幸福食堂基本实现每月用餐6天以上,幸福食堂的烟火气越来越浓了!”(通讯员 朱春燕 欧东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