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创编移风易俗原创节目深入基层巡演。晋江市委文明办 供图
文明风7月25日讯 在晋江,一场关于丧葬习俗的变革正悄然重塑乡村肌理。曾经“大操大办耗财力、攀比跟风添负担”的丧葬旧习,如今被“节简办丧、厚养薄葬”的新风尚取代。这场变革不仅让淳朴民风回归,更通过大幅缩减办丧开支,将“省”出的资金转化为滋养民生的“活水”,在养老、医疗、儿童关爱等领域写下温暖注脚,绘就出一幅“习俗减负—资金反哺—民生提质”的和谐画卷。
从“厚葬薄养”到“简丧厚养”:一场观念的深刻变革
“以前办场丧事,光是宴席、仪式就得花十几二十万,有的家庭甚至举债操办,办完了老人没享过福,子女却背上包袱。”晋江陈埭镇一位村干部回忆道。传统丧葬中的攀比摆阔、大操大办,曾是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也让“厚葬薄养”的陋习一度蔓延。
为扭转这一局面,晋江从制度层面破题。全市各镇村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婚丧喜庆事宜操办规范》,明确丧事操办标准。同时,通过“村村响”广播、宣传栏、文艺汇演等形式,将“丧事简办重厚养”理念融入日常宣传,让“厚养薄葬”成为共识。
节约资金反哺民生:从“面子消费”到“里子工程”
在晋江,节俭办丧节约的资金,正通过多元化渠道转化为“民生暖流”。不少村民自愿捐出的办丧结余资金,用于养老服务、困难帮扶等民生实事,与社会力量的公益行动形成呼应。
正如安踏集团及和敏基金会多年来的坚持——自2008年起,每月为陈埭镇岸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标准从最初的每人每月200元逐步提高至500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2095万元,覆盖超41000人次。
陈埭镇岸兜村便是典型。村里通过节简办丧累计节约资金超800万元,其中300万元注入村级养老基金,与和敏基金会的慰问金形成互补,不仅为老人每月增加生活补贴,还建成2所日间照料中心,配备健康监测设备和文娱设施,“长者有照料”从愿景变为现实。
新风尚凝聚治理合力:移风易俗激活乡村新动能
在晋江,红白理事会全程参与丧事监督,村民议事会定期评议新风践行情况,形成“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治理模式。
“现在谁家办丧事超标准,理事会第一时间上门劝导;反之,践行新风尚的家庭还会被评为‘文明户’,在村里张榜表扬。”磁灶镇大埔村党支部书记介绍,这种正向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机制,让节简办丧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如今的晋江乡村,宴席少了攀比,礼金没了负担,节省的资金化作养老钱、医疗费、教育款,融入“幼儿有优育、长者有照料、医疗有保障、社区有关爱”的民生图景,移风易俗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在成为滋养民生的“源头活水”。
这场始于丧葬习俗的变革,正让晋江的乡风更淳朴、民生更温暖。从“面子”到“里子”的转变,不仅是资金的合理配置,更是文明理念的深度扎根——在这里,每一分节约的资金,都在书写着“厚养薄葬、守望相助”的新时代乡村故事。(晋江市委文明办 张燕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