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泉州
换乘成历史 发展启新篇
//wmf.fjsen.com  2025-07-18 来源:泉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林杰

7月1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兴泉铁路泉州段新增“德化—福州”“德化—厦门”客运班列2对。车型为“AD钙”的CR200J3—C型“复兴号”动车组登场,从德化、永春、安溪、南安四地乘坐此动车组可直达福州、厦门。至此,泉州四地与福厦串起“直达生活圈”,终结了山区居民的“换乘历史”,更在区域发展层面引发连锁反应。

交通基础设施的迭代,本质上是对时空关系的重新定义。过去,泉州四地居民前往福州、厦门需在泉州站中转,耗时耗力,空间阻隔导致出行成本高企,人员流动的频率与规模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新增的CR200J3-C型“复兴号”动车组将行程缩短,通过物理距离的压缩,实现了时间价值的释放。出行不再是一种“折腾”,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从“将就”转向“讲究”——周末去省城看展览、谈生意、会朋友,变得像出门去逛商场一样平常。交通便利让山区群众更深度融入城市经济圈。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连接,而连接的最大价值在于资源的整合。德化的白瓷、永春的篾香、安溪的茶山、南安的石材,原本是散落的珍珠,因为交通壁垒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如今被铁轨串成一条璀璨的项链,形成了差异化互补的文旅产品体系。例如,上午探访德化陶瓷博物馆,下午体验永春篾香制作,晚间参与安溪茶文化沙龙,“一站式”文旅消费模式满足了现代游客对多元文化体验的需求,提升了区域文旅的整体吸引力。交通网络的延伸,也使得山区文旅资源能够直接对接福厦的客源市场,实现“流量”与“留量”的双重转化。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产业升级还有着显著而深远的推动作用。过去,山区县市的产业面临两大困境:人才难留、市场难拓。新增动车组开行后,这两大难题有了破解之道。交通成本降低,意味着山区企业能用更低的代价获取人才、技术和市场,譬如安溪茶学院的师生能更方便地对接福州高校的科研资源,德化陶瓷匠人可当日往返厦门洽谈订单……时空距离的压缩,也让山区特色产品得以快速对接中心城市消费市场。昔日受限于物流成本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现在可以更高效地触达更广阔的消费群体,产业就在这一来一往中,慢慢从“低小散”走向更有竞争力的新台阶。

交通网络的优化,也意味着区域发展势能的重新分配。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延伸,中心城市的技术辐射半径也在持续扩大,创新能量不囿于核心区域,还沿着钢铁动脉向山区自然渗透,推动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沉淀的资本也突破地理藩篱,顺着轨道脉络探寻价值洼地,唤醒山区沉睡的产业潜能;成熟的管理经验改良山区的运营体系,为当地发展注入现代治理智慧……与此同时,山区的生态瑰宝得以跨越地理阻隔,鲜活地呈现在城市生活之中;独特的文化印记突破地域边界,为都市文明增添多元色彩;富余的劳动力带着本土技能走进城市,为发展中的产业补充鲜活力量……区域与区域的资源在优势互补中形成发展合力,最终在动态平衡中培育出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

纵观全球,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地区,往往与交通网络的密集程度高度吻合。有数据显示,铁路建设每投入1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产出约3亿元。铁路不仅运输旅客,更运输机会。一趟趟飞驰的“AD钙”,运送的是学生求学的希望、商人拓展的雄心、游客探索的兴致,也必然细水长流地改变一座城市与世界的关系。换乘终成历史,发展的故事正开启激动人心的新篇章。(泉州文明网 曾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