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福州
让礼仪之光 照亮网络空间
//wmf.fjsen.com  2025-07-16 来源:福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兰楚文

网络空间的崛起,正深刻重塑着现代社会的交往形态与文明肌理。虚拟与现实的深度交织,使得每一次点击、每条留言不再是孤立的数字符号,而是现实世界文明风貌的延伸。文明上网,恰如一束礼仪之光,既能穿透屏幕隔阂,更能守护公共空间秩序——它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维系网络生态平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工程。

虚拟性不是行为无责的“挡箭牌”,匿名性更非价值失范的“通行证”。网络空间的每一次键盘敲击,都是现实个体意志的投射。有人借匿名之名散播谣言,让不实信息像病毒般侵蚀公众认知;有人以“言论自由”为幌子实施网络暴力,将私人矛盾演变为公共领域的戾气。在某公共事件中,一句未经证实的猜测经转发发酵,不仅扭曲了事实真相,更煽动了群体对立——这正是“虚拟行为现实化”的深刻警示。文明上网从来不是对自由的束缚,而是为理性对话划定边界,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尊重中交流,在克制中获益。

传统礼仪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网络新礼更非脱离根脉的“空中楼阁”。“礼”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从《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的古训,到“待人以礼、处世有节”的今风,礼仪始终是社会秩序的隐形纽带。网络文明作为传统礼仪的数字延伸,既需传承内核,又需适配新场景。传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共情,在讨论教育、医疗等民生议题时转化为对不同立场的体谅;古人“言必有中”的审慎,变为人们面对热点时“论据先行、逻辑为王”的表达自觉。针对数字时代特点,“核实信息再转发”是诚信之礼,面对多元观点“不扣帽子、不贴标签”则是对话的尊重之礼,这正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智慧在虚拟空间的落地。

个体责任不是孤立存在的“独角戏”,文明共建更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每个网民都是网络生态的塑造者:一条理性评论或许能平息一场无谓争吵;一次谣言举报可能会阻止一群人被误导。当个体的“微礼仪”汇聚成群体的“大文明”,网络便能从喧嚣的“舆论场”变为理性的“议事厅”。无论是在讨论人工智能伦理时的利弊权衡,还是在关注环保议题时的建设性建议,文明表达总能推动共识凝聚。放眼更广阔的维度,中国网民的言行举止是世界观察中国文明的窗口。文明上网不仅是展现“礼仪之邦”当代风貌的名片,更是“文明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网络空间的文明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它藏在一句克制的反驳里,躲在一次耐心的解释中,显在每一次换位思考的瞬间。唯有每个网民以礼为尺,以敬为度,方能让网络空间从“喧嚣场”变为“议事厅”,让虚拟文明微光汇聚成现实文明的璀璨星河。(福州文明网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