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在社会对青少年全面发展愈发重视的当下,多地教育部门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竟被明码标价,只要转账,孩子的志愿服务记录就能轻松“达标”。这种现象不仅背离了志愿服务的初衷,也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与社会诚信。(光明网)
志愿服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公益行为,其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爱心、服务社会,培养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当志愿服务时长被当作“商品”买卖,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数字游戏。这种行为不仅对真正用心参与志愿服务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让志愿服务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对购买志愿服务时长的学生而言,他们则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成长机会,无法真正体会到奉献的快乐与意义,长此以往,更会造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志愿服务时长买卖现象的出现,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志愿服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比重逐渐加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将其视为升学、评优的“加分项”,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不惜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志愿服务时长。另一方面,目前志愿服务的认证和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一些平台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审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核实服务的真实性,导致虚假服务、刷时长等乱象丛生。此外,学生学业压力大,时间紧张,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也是催生这种买卖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解决志愿服务时长沦为“商品”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真正价值,摒弃功利心态。同时,要完善志愿服务的评价体系,避免单纯以时长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综合考虑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反馈等多方面因素,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志愿服务成果。其次,要加强对志愿服务平台和相关机构的监管。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志愿服务的界定和标准,加大对买卖志愿服务时长等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志愿服务平台也要加强对项目的审核,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志愿服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再者,要拓宽志愿服务的渠道和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学校和社区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开发适合学生的志愿服务项目,如环保公益活动、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支教等,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项目。
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鼓励孩子真正参与志愿服务,从每一次的付出中收获成长和体验。在孩子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支持和引导。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困难,家长应及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要让孩子明白,真正的成长来自于真实的体验和努力,而不是通过投机取巧获得的虚假荣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传递爱心、温暖社会的桥梁,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品德的摇篮。我们绝不能让志愿服务时长沦为交易的“商品”,而应共同努力,守护志愿服务的纯粹性,真正实现志愿服务的初衷,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让爱与奉献的精神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志愿服务中收获成长。(泉州文明网 林轩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