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7月5日,由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2025年“温暖榕城”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在福州大学城举行。经过前期的分组角逐,共有来自全市各领域的50支优秀项目团队进入决赛,最终决出5个金奖、10个银奖、15个铜奖,以及10个优秀组织奖。随着志愿服务项目化、体系化进程的推进,福州志愿服务队伍持续壮大。(7月6日 福州日报)
志愿服务,这朵绽放在现代社会土壤中的文明之花,早已超越简单的善举范畴,成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植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服务于现实的迫切需求,更昭示着文明的未来方向,在新时代展现出多重维度的宝贵价值。
志愿服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动实践与创新发展。志愿精神与中华文明中“仁者爱人”“守望相助”的精神一脉相承。无论是先秦时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理想,还是宋代义仓、明清善堂的民间互助实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 “利他” 精神的价值认同。这种精神贯穿于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志愿服务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想落地为可感知的行动,更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让中华文明中“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中独具温度的“柔性力量”与“补位力量”。社会治理中,总有公共服务难以覆盖的 “末梢”与“盲区”,志愿服务以其灵活性和贴近性,快速填补了这一空白。无论是突发灾害中抢险救援的志愿队,还是小区里调解矛盾纠纷的银发志愿者,抑或是乡村振兴中扎根田间地头的青年志愿者……他们的默默奉献,为社会治理注入了细腻的人文温度,这些“柔性力量”如毛细血管般渗透社会机体,赋予社会抵御风险的内生韧性,让治理更有温度,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落地生根。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跃升的鲜明标志与强大引擎。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高度;又如同一股暖流,推动着文明向更包容、更进步的方向生长。志愿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丈量着社会文明的刻度。当一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跳出“独善其身”的局限,主动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公共事务,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风尚的形成与普及,悄然提升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并最终强有力地带动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跃升。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社会需求日新月异,志愿服务的具体形式与项目必然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然而,其中蕴含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核,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永不过时。它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土壤中汲取养分,在回应社会需求的实践中彰显力量,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征程中镌刻高度。志愿服务,持续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是新时代中国最动人、最富生机的风景线之一。(鼓楼区委文明办 潘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