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三明
三明文艺“轻骑”进远山 “三人行”写万里情
//wmf.fjsen.com  2025-07-08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是什么力量,让戏曲名家翻山越岭,只为在乡村祖祠前为村民唱上一段?

又是什么承诺,让书法艺术家不惧严寒,只为用笔墨红纸为村民写下祝福?

答案,就藏在三明“远山三人行”的每一次出发里。今年1月,三明市文联联合多部门策划推出“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模式,三五成群的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轻装上阵,走进海拔高、路途远的偏远山村,让“文艺下阁楼,群众进殿堂”成为一幕幕可感可触的实景。

乐声唤醒古村的晨雾,墨香浸透廊桥的对联,镜头定格团圆的全家福。在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中,文艺志愿者们步履不停,跨越11个县(市、区)的蜿蜒山路,走进上百个山村,用艺术和赤诚汇聚微光,那些曾被大山阻隔的“文化孤岛”,渐次亮起点点星火。

“远山三人行”志愿服务队摄影师为老人拍照。

轻装简从

赴“远山之约”

六月的热浪裹挟着蝉鸣,薄雾缭绕间,沙县区大洛镇昌荣村的村部广场上涌动着别样期待。

“真的能拍?不要钱?”人群中,76岁的卓友圣和妻子谢有娣反复摩挲着衣角,局促又好奇地站在临时搭建的“摄影棚”前,三脚架上的相机镜头泛着微光。“远山三人行”志愿服务队的突然造访,打破了这座山村往日的宁静。

“两位再靠近些,笑一笑”!摄影师半跪在凹凸不平的石板地上,调试着拍摄角度,卓友圣颤巍巍地挽着老伴的手,身子略微倾斜。随着快门轻响,过往岁月里相濡以沫的深情,在阵阵山风里,化作一张珍贵的合影——这是这对结婚五十余载的老夫妻人生中第一张合照。

“埋在心底多年的遗憾,今天终于圆满了。”指尖拂过刚刚冲洗装框的照片,老两口满是褶皱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没有华丽的舞台装置,无需浩荡的随行队伍,“远山三人行”模式让文化服务真正下沉至村口大树下、祠堂石阶上、古宅院落中。

这份看似轻巧的温暖背后,却承载着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决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纪任才讲述了开展这项活动的初衷:“三明有不少偏远村落深居大山,交通不便,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难以全覆盖,我们期望用行动打破重山阻隔。”

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参与人员的协调安排,市文联从“零”基础起步,让文艺的种子在反复打磨中积蓄破土的力量。

1月2日,“远山三人行”首场活动在沙县区湖源乡锦湖村拉开帷幕,志愿者们乘着满载文艺用品的车辆,沿着崎岖的山路,驶向这个海拔810米的山村。寒风中,书法家铺开红纸,摄影师架起相机,墨香、笑声与惊叹,将偏远山村的寂寥一扫而空。

活动中,村民们热切围观、争相求字的模样,让三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连长生记忆犹新,在他看来,文化资源要真正走入基层,既要耐得住严寒,更要让每个笔触都沾满人间烟火。

2025年1月2日,三明市文艺志愿服务“远山三人行”活动在沙县区湖源乡锦湖村拉开序幕。

多元服务

种“文化之根”

在偏远山村点亮一盏文化的灯,让深埋于乡土的热爱被看见、被激发,最终生根发芽——这便是“远山三人行”志愿服务队辗转众多村庄的核心使命。

“这纸笔……当真送我?”1月17日,清流县嵩溪镇阳坊村的广场上,墨香四溢,73岁的书法爱好者欧阳贤文接过志愿者递来的笔墨纸砚,眼中满是惊喜。

一套纸笔的交接,在3小时前便已埋下伏笔。午后时分,刚结束嵩溪畲族村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远山三人行”小分队,马不停蹄抵达阳坊村。志愿者支起桌子,铺开红纸,笔锋游走间,一副副寓意吉祥的春联跃然纸上。

起初,欧阳贤文只是远远抄手站着,直到看见城里来的书法家弓着腰,手把手教村里孩童执笔书写,他终于鼓起勇气,凑上前轻声询问:“我能试试吗?”

“写得不错啊!看得出您下过功夫。”志愿者鼓励道。欧阳贤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平时村里有红白喜事,我就帮忙写写字,方便村民。”看着周围捧着春联兴奋比画的孩童和跃跃欲试的村民,他小心收好纸笔,和即将奔赴下一个村庄的志愿者约定:“等村里孩子们放假了,我就用这新毛笔,教他们写字,让咱这山沟里也多些文化味儿。”

在泰宁县下渠镇的文化广场,志愿者们上演融合梅林戏元素的普法情景剧。

从围观者到参与者的裂变式效应,正是“远山三人行”最动人的文化回响:在沪明临港产业园的施工现场,建筑工人被志愿者的热情点燃,接过话筒,放声歌唱;在尤溪县九曲村的古戏台前,孩子们踮起脚尖,跟随志愿者的示范,一板一眼地学习传统戏剧的经典身段;在泰宁县下渠镇的文化广场,老人们搬来板凳,观看融合梅林戏元素的普法情景剧,聚精会神地聆听“背包法庭”的法治宣讲……他们用跋山涉水的脚步证明:文艺的力量,能够扎根乡土。

三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王克新说,作为协同参与单位之一,市融媒体中心组织多批记者、编辑共同参与,用镜头和笔头记录志愿服务的感人瞬间、村民心声以及偏远山村的发展变化,通过多元平台传播,带动更多力量参与到文化惠民工作中。

所谓“三人行”,实则是千万颗文化星火汇聚的起点。群众从文艺活动中汲取精神滋养,志愿者从山间烟火里寻觅创作灵感,双向赋能的文化暖流,交汇成由“我”到“我们”、由“看客”到“主角”的传承接力,让文艺不再只是高雅殿堂里的陈列品,更是浸润百姓心田的甘霖。

“这是一种轻量化服务模式,文明办充分调动文明实践志愿者们,用每一次的行动让文化服务真正触达偏远山村的群众。”翻看活动影像,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市委文明办主任黄丽鸿感叹道。

2025年1月2日,“远山三人行”首场活动在沙县区湖源乡锦湖村拉开帷幕。

坚守创新

燃“燎原之势”

当文艺的火种播撒向偏远山乡,坚守与创新便成了驱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双翼”。

今年春节前夕,清晨六点的建宁县伊家乡笔架村,气温直逼零下6℃,村口的大水缸早已结上厚厚的冰层。同一时段,相距约140公里的三明市区,“远山三人行”志愿服务队的车辆已整装待发。

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两小时后,车辆驶入笔架村。推开车门的瞬间,刺骨寒意扑面而来,志愿者们不禁裹紧棉服,打了个寒战。打开背包,发现墨水已冻成冰坨:“快,把墨水放到车上的暖风口,不然写不了字!”

简易布置的活动场地里,几张木桌被寒风刮得吱呀作响,志愿者们贴上暖宝宝,铺展红纸,倒出刚“解冻”的墨水,通红的手指紧握笔杆,哈着白气写下一张张“福”字。“老师们,太冷了,快来烤烤火。”一旁的村民王大叔热情地搬来自家火笼。零下6℃的山村,涌动着阵阵暖流。

对于“远山三人行”的志愿者们而言,这份“冻不住的笔锋,吹不熄的暖意”,已是上百个进村日子里的寻常画面。为了能将丰富的文化资源送到更多村民身边,他们常常天微微亮就出发,奔波在各个山村之间,直至夜幕降临才返程。“看到村民们拿到照片时开心的模样,再辛苦也值了。”参加多场活动的摄影家曹建平感慨道。

然而,坚守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在传承中迎来创新。

面对日渐多元的文化需求,“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已逐步形成“1+N”服务模式,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融媒体中心、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三明盐业公司等部门单位,协同构建立体化基层服务网络,先后开展“明警三人行”服务、“戏剧润童心”公益教学、“清泉涌流”主题创作采风、“千里远山行”系列短纪录片拍摄等活动,不断壮大文艺志愿服务队伍。

群众在哪,服务就延伸到哪。“我们积极组织参与‘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文化资源走进更多乡村”。在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薛学钦看来,这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拓展了三明烟草服务地方的内容形式。

这是一场跨越山水的文艺之约,也是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化篇章。站在新起点回头望:山,还是那些沉默的山;村,已不是那片寂静的村。“远山三人行”碾过山道的辙印,正化作无数条文化根脉,在重山间勾勒出蓬勃的春天。(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