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近日,2025年“福工福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研修班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盛大启幕。这场以非遗传承与保护为核心、聚焦“福”文化宣传的活动,吸引40余名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不仅是对福建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梳理与传承,更是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深度探索,意义深远。(7月3日 福建日报)
在消费方式与生活节奏剧烈变革的当下,非遗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技艺因生产效率低、市场需求窄,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挤压生存空间;而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知局限于课本与博物馆,缺乏情感共鸣与实践体验,导致传承链条出现断层危机。“福工福匠”研修班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搭建专家与传承人深度对话的桥梁,为非遗破局提供新思路。
研修班课程匠心独具,集结中国美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围绕寿山石雕刻、陶瓷、贝雕等非遗项目,溯源传技、跨界创新。贝雕融合现代家居设计开发屏风灯具,打入高端市场,证明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仍具强大生命力。这种“传统技艺+现代设计”的模式,既保留了非遗的文化根脉,又赋予其商业价值,为非遗产业化开辟了新路径。
学员自发组织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果慈善展,堪称本次活动的点睛之笔。展览不仅是非遗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文化与公益的深度碰撞。而福建的非遗作品则借助慈善活动,突破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实现从“展品”到“文化使者”的角色转变。这种“以艺传情、以善弘道”的实践,既彰显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责任,也为非遗传播探索出“公益+文化”的创新示范。
从更深层次看,“福工福匠”研修班的价值不仅在于短期培训,更在于构建了非遗传承的生态闭环:高校专家带来学术资源与创新理念,企业机构提供市场渠道与商业支持,传承人则专注技艺打磨与文化表达,而慈善活动进一步提升非遗的社会关注度。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为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提供了范本。
未来,非遗传承与创新需要更多类似的实践探索。期待“福工福匠”模式能在全国推广,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培育、教育普及多管齐下,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让“福”文化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鼓楼区委文明办 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