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近日,福州地铁首批22个“爱心休息区”正式投入使用,这一便民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6月29日东南网)
文明的“小细节”恰恰最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和治理智慧。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项改善乘客候车环境的服务升级,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改变,是精神文明建设从“形”到“神”的质的飞跃。
服务彰显温度,细节传递城市关怀。爱心休息区的设立,展现服务型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管理手段调整,而是将“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公共服务中的改变。在福州地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系列充满温度的设计:为老年人准备的老花镜、为突发情况准备的医药箱、为炎热天气准备的防暑药品。这些微小的细节,能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关怀。文明建设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让市民在获得便利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认同文明规范。
设计诠释文明,空间孕育向善力量。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功能性的服务设施,更是培育文明素养的重要载体。在福州地铁的多个站点,休息区被设计成温馨舒适的角落,配备舒适的座椅、适宜的照明、清新的绿植等。这种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传递出一种无声的暗示:这里是一个需要共同维护的文明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更好的文明素养。著名的“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维护良好的环境会促使人们更注意自己的行为。通过精心设计公共空间,可以有效地引导市民行为,培育文明习惯。
制度守护善意,机制保障长效运行。避免文明建设“一阵风”现象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收集使用数据,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社会参与机制,邀请市民代表参与管理监督;完善运营维护制度,配备专人负责日常管理。这些制度设计既确保服务质量,又实现资源优化。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源,为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路径,这种做法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提高了服务质量,让文明建设真正落地生根。
互动增进认同,共建共享文明成果。当城市的文明服务成为常态,就会形成“善意传递”的良性循环。善意是具有传染性的,当人们感受到他人的善意时,会产生回报社会的心理需求。通过提供贴心服务,激发市民的文明意识;而市民的文明行为,又反过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这种双向互动的文明生态,正在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形成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文明生态。
城市文明建设贵在“润物细无声”。通过优化服务细节、创新管理机制、培育文明生态,让市民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提升文明素养。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文明建设还将迎来更多创新可能。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不能变。只有始终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从细节处着手,在实效上用力,才能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让文明之花开遍城市的每个角落。(鼓楼区委文明办 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