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泉州
为孩子们撑起暑期“安全伞”
//wmf.fjsen.com  2025-07-02 来源:泉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林杰

随着中高考的结束,中小学生的暑假也将开始,孩子们正陆续欢欣雀跃地奔向假期的“自由”。然而,这份自由背后,却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据《北京青年报》近日报道:暑期向来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数据显示,14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头号“杀手”正是意外伤害。仅以北京为例,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徘徊在10%左右,其中近四分之一就发生在家中。而北京市急救中心的统计数据更清晰地勾勒出风险曲线——每年7月起,儿童意外伤害便进入高发阶段。

学校管理的“真空期”,恰是家庭监护的“大考期”。孩子们不可能足不出户,社会的大门一旦敞开,风险也随之而来:意外事故的威胁、网络沉溺的陷阱、不良行为的诱导,甚至受到违法犯罪侵害的风险。尤其是部分留守儿童或父母监管缺位的孩子,失去束缚后极易如脱缰野马,滑向危险境地。调查表明,留守儿童面临意外伤害的风险更高,凸显家庭监管能力与资源的重要性。

《民法典》明确了学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责任,但这道“安全阀”在暑期自然失效。此时,监护的接力棒无可争议地交到了家长手中。如果说,中高考考验的是孩子,那么,暑期孩子安全,首先拷问的是家长的意识和行动。这份责任,绝非空洞的口号,而应化为细致入微的守护和行之有效的教育。家长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否对潜在风险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切莫等悲剧发生了,再追悔莫及。

家长的“唠叨”,此时是千金难买的“护身符”。出门前的千叮万嘱,看似老生常谈,实则是将安全意识一遍遍刻入孩子脑海的关键。在危险突临的瞬间,也许正是某一句叮嘱,能让孩子本能地规避风险,转危为安。当然,教育需要智慧与更新。与其空洞说教,不如结合报刊、网络自媒体上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与孩子一同剖析事故根源,让他们深刻理解“为何危险”以及“如何避险”。血的教训,往往最具震撼力和警示性。

农村孩子的暑期安全,尤需全社会投以特别关注。农村环境复杂,野泳、网吧、马路、工地等危险点更多。农忙时节,家长分身乏术,监护极易出现“真空”,相关安全教育也常显薄弱。这使得农村孩子成为假期意外伤害的“高危群体”。守护他们的安全,需要家长竭尽全力,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力量伸出援手,编织更严密的防护网。

暑期孩子安全,是一场对家长责任心、预见力和教育能力的严峻“大考”。它拷问着每一位父母:是否已将安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暑期安全,还是检验社会治理的试纸,更是丈量文明高度的标尺。它需要政府、社区、公益组织与家庭真正结成生命共同体,方能让暑期褪去“高危期”标签,成为滋养成长的黄金时光。毕竟,最厚重的假期底色,永远是安全。

一言以蔽之,暑期安全,这场“大考”家长须过关,而社会的每一环都是答卷人。(泉州文明网 郑运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