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在行动”宣传活动于6月14日在福建泉州举办。此次活动宛如一扇窗,清晰展现了泉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实践与示范意义。而“群防群护”模式,更是让文化遗产与生活实现了美妙共生。
“群防群护”促进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文化遗产不应是被束之高阁的静态物品,而应是在时代长河中不断流淌、充满生命力的存在。泉州鲤城区金鱼巷的成功实践便是最好的例证。闽南传统的红砖厝建筑群,那灵动的燕尾脊在初夏雨中散发着独特韵味。这里采用的“微改造”理念,避免了将古街变成毫无生气的“标本”。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古街鲜活的注脚,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传承着家族的故事和传统习俗,让文化遗产在生活的烟火气中得以延续。同时,现代业态的融入为古街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手工艺店铺与新兴文创小店相互交融,古老技艺在新的市场需求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泉州一些传统的木雕、陶瓷技艺,通过文创产品的形式,不仅得到了更广泛地传播,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群防群护”激发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主动性。在以往的文化遗产保护中,政府常常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民众参与度不高。然而,泉州的“群防群护”模式改变了这一现状。在金鱼巷,居民们既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也是受益者。他们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古街环境的改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等。这种利益的驱动激发了他们保护文化遗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民众认识到文化遗产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时,他们会自觉地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他们会主动维护古街的环境卫生,传承和弘扬本地的文化传统,积极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民众自发的保护力量是无穷的,它使得文化遗产保护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政府和社会力量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支持的作用,与民众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群防群护”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泉州的“群防群护”模式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保护体系。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监管;社会力量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投资、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民众则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保护行动中。这种多元化的保护体系使得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广泛的资源和更持久的动力。同时,“群防群护”模式也注重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通过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文创产业等相结合,实现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因此,泉州的“群防群护”模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让文化遗产与生活共生,让民众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推动了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泉州文明网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