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厦门 > 集美区
厦门集美:文明根深叶茂 幸福可感可触
//wmf.fjsen.com  2025-05-28 应洁 许启明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李霖

文明根深叶茂 幸福可感可触

集美区以嘉庚精神为引领,探索城市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集美区大力弘扬嘉庚精神,不断塑造城市人文魅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图为美丽的嘉庚故里。(记者 王火炎 摄)

文明,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软实力,也是人民群众真切的幸福感。作为嘉庚故里、人文之城,近年来,集美区以嘉庚精神为引领,努力探索城市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集美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大动力。

治理难点变“创建亮点”

让百姓收获满满幸福感

边角空间变成休闲娱乐黄金角,“空中飞线”缆化下地,电箱、水表的外观装点了嘉庚元素……最近,位于嘉庚故里、百年学村腹地的盛光社区大社新村以“升级版”的亮丽颜值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在文明创建常态化进程中,集美区结合城中村整治提升等重点工作,打造宜居宜业家园,让百姓收获满满幸福感。

坚持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集美区将文明创建作为推进辖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相关工作落细落实,让文明创建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夜幕降临,杏林碑头夜市、软件园三期金海豚广场等地人气十足,一排排餐车陆续开张。以“疏堵结合”为破题思路,集美区创新食品摊贩治理模式,推行“摊规点”集中经营管理,引导食品摊贩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探索出一条既能服务食品摊贩行业发展、又能让市民群众放心消费的新路子,守护城市“烟火气”。

聚焦农贸市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围绕群众反映最强烈、诉求最集中的问题,集美区加强走访、深挖根源、明确举措,深入实地指导督促整改,推动治理难点转化为“创建亮点”。今年3月以来,区创建办对文明村镇、城市社区(小区)、主次干道、农贸市场等56个重点点位开展巡查暗访,累计发现问题3909个,已整改问题3825个,整改率接近98%。

杏滨街道西滨村山后张社的一棵大榕树下原本是一处垃圾投放点,附近居民常常抱怨这里的环境卫生问题:“这么好的纳凉之地,却变成垃圾堆!”为了充分利用大榕树下的活动空间,相关部门、街道迁移了此处垃圾投放点并增设休闲设施,现在,“大榕树下”变成了村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

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走进后溪镇后溪村城内社,古朴清新的环境让人耳目一新。“如今村民们参与庭院美化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搬离杂物或主动清拆,有的栽花种草等。”后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介绍,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下,村庄不仅颜值更美了,还腾出不少空间打造停车场、小公园,为村民带来真真切切的福利。

从治理难处着手,集美区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换来了城乡面貌的提升,目前全区有21个村镇获评区级以上文明村镇,文明村镇覆盖率达91%。

小阵地“撬动”大能量

书写文明实践“新答卷”

文明实践之风如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城市风尚。近年来,集美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方位推动“人文集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既有青年人喜爱的健身课、瑜伽课,也有满足老年人群体需求的书画、智能手机使用等课程——走进杏林街道园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500平方米的宽敞空间设置了舞蹈室、体育健身室等多种功能教室,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居民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园博社区地处集美新城核心区,居民大多是“新厦门人”,其中有不少随子女来厦定居的退休老人。为了帮助这些“随迁”老年家长尽快融入新环境,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设置了丰富的课程,还组建了各种类型的文娱队伍,让老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我价值。

以“小阵地”搭建“大舞台”、撬动“大能量”。目前,集美区已建成“1个区级中心、6个镇街所、72个村居站”三级服务链,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农村幸福院等文明实践服务点235个,联动全区教育基地、文化场所等阵地资源40多个,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文明实践新格局,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收获精神滋养。

去年8月,集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搬迁至集美区青少年宫,整合集美区心理健康服务总站、集美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馆阵地资源,打造“三馆合一”文明实践综合体,提升文明实践综合服务质效。集美区还充分挖掘嘉庚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绘制“区级文明实践体验基地资源库”,串珠成链打造特色文明实践带,让嘉庚精神、闽南文化在阵地浸润中活态传承,让“阵地有温度、文明有厚度”。

5月初,集美区正式启动“弘扬时代正气,绽放文明之光”文明实践“新风秀”活动,发动广大集美人尤其是青年群体用镜头展现“人文集美”魅力,助推城市品牌建设和文明素养提升。“我们以‘新风秀’为纽带,凝聚全民之力,吹响文明建设的集结号。”集美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镜头语言、艺术创作,推广集美城市品牌形象,擦亮集美的文明底色。

集美区聚焦“建设、培育、服务”,充分发挥辖区高校多、青年人口多的特色,整合挖掘集美区16所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优势,以青年实践赋能社会治理的模式,通过“平台搭建+服务深化”双向发力,进一步拓展校地互动深度与广度。

为深入挖掘嘉庚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深厚内涵,创新嘉庚精神教育形式,今年,集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动集美大学浔梦志愿服务队、厦门兴才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高校骨干志愿力量,开展“瓷韵流芳嘉庚风,积木巧筑艺术梦”集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下基层系列活动,以南薰楼、剪瓷雕、龙舟元素积木为载体,打造互动体验式学习课堂,在寓教于乐中,加深儿童、青少年对嘉庚文化的理解和对闽南传统文化的热爱。

近年来,集美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倡导把民俗日作为慈善日、文化节、爱心日的创新做法,鼓励各村(社区)设立善行义举榜,举办群众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围绕抵制高额彩礼、提倡厚养薄葬等重点工作,集美区集中开展宣传引导,组织举办“移风易俗奏新章·红白喜事辩新风”辩论赛、“移风易俗·清明祭英烈”等活动,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树起文明新风。

文明浸润传承爱心

全力讲好“集美故事”

道德标杆就在身边、文明宣传随处可见、文化熏陶浸润心田……徜徉在集美区的大街小巷,随时能感受到这座人文之城的底蕴与温度。以文明培育为统领,集美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新乡贤、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工作,突出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明洗礼、文化熏陶,塑造城市文明的“内在气质”,全力讲好“集美故事”。

集美“亮灯交警”陈清洲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推荐17名人员参评“中国好人榜”“感动福建十大人物”;郑好等16名同学获评2024年集美区“新时代好少年”;乐安中学4名高中生见义勇为事件被人民网等央媒广泛报道……在集美人的“身边”,榜样的力量无所不在,他们是真善美的传播者、正能量的弘扬者、道德新风尚的践行者,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爱心与奉献温暖着每一个角落。

2024年4月17日下午2时,乐安中学附近一家餐馆门前,一名男子突然倒地抽搐,血流不止、口吐白沫,情况十分危急。正在上学路上的乐安中学学生林预凯、周子轩、张远辉、鲍磊等4人看到这一情况立即伸出援手,加入施救行列,让伤者及时止血、送医,展现了新时代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精神素质。

被集美人亲切称为“卢妈妈”的“中国好人榜”入围者卢秀毅,十余年如一日照顾辖区困难老人。家住滨水社区的郭老伯中风落下腿疾,生活无法自理,家中十分脏乱。听闻郭老伯的情况后,卢秀毅立即带队上门,把他的屋子收拾干净,暖心陪伴老人。在卢秀毅的不懈努力下,一支有爱心、高素质、甘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逐渐形成。据悉,由她创建的“卢妈妈爱心队”目前已有140多位实名注册志愿者,近年来开展了近600场志愿服务活动,服务8300多人次。

爱心善举接力传递,文明新风“润物无声”。集美区坚持把价值引领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聚焦文明交通,在全区71所中小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交通安全宣传;围绕文明养犬主题,联合爱心企业开展“宠爱有方,文明同行”活动,线上线下吸引超50万人次参与;倡导“全民阅读”,深入开展“书香伴我行、悦读传文明”阅读行动;联动辖区高校,开展“聚力文明实践,点亮美好生活”公益广告征集活动,吸引超800个优秀作品参加比赛……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依托百年学村的文化底蕴,集美区不断丰富载体、汇聚力量,照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近年来,集美区持续举办“百园千校清明祭英烈”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推动全民阅读,指导辖区各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弘扬嘉庚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占地总面积1742平方米,建有心理放松室、沙盘室、心理剧场、艺术疗愈室、心理测量室、心理咨询室等多个功能室——去年8月,集美区心理健康服务总站全面升级,建立起集心理观察预警、心理筛查、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于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模式,为辖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关怀”。近年来,集美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关爱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举措,培育了4支队伍、19个心理服务平台,擦亮“心灵绿洲”心理健康服务品牌。以集美区心理健康服务总站为阵地,今年1-4月,集美区“心灵绿洲”热线共接听公益咨询电话79个,累计通话时长2765分钟;线下开展面对面心理咨询102次,咨询时长153小时,为来访者提供沙盘咨询、放松治疗、家庭访谈等多种心理服务,切实为青少年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许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