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漳州全方位宣传教育 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漳州市积极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垃圾分类不仅是关系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小事”,也是关系到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民生大事”。近年来,漳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程分类”为目标,通过创新宣传形式、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科技赋能、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等多措并举,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转化为市民“好习惯”。
聚焦多元阵地
构建全场景宣教网络
走进位于芗城区龙文塔遗址公园的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公园,只见“会说话”的垃圾分类车、卡通垃圾分类小能手等萌趣形象,正图文并茂地向市民们讲解区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有效方法;各类垃圾分类小知识也被巧妙植入景观草坪和游乐设施中,让大家在休闲、娱乐、健身的同时学习垃圾分类技巧,共同加入垃圾分类行动中。
“通过主题场景与科普载体联动建设,可以让垃圾分类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融入日常,‘润物无声’地融入市民生活场景中,让垃圾分类宣传走‘新’更走心。”漳州市垃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漳州不仅首创“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公园”,将分类知识嵌入市民休闲生活,还积极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科普馆、户外宣传驿站、宣传教育基地等22个宣传阵地,满足市民“学习—体验—实践”全链条需求。
同时,漳州市将垃圾分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主题班会、实践课等多形式常态化垃圾分类教育,并在校园内设置生活垃圾分类形象标识“绿宝”IP形象的翻翻乐宣传牌及关联文创项目,以互动游戏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实现中心城区大中小学垃圾分类知晓率、覆盖率100%,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模式辐射家庭超10万户,实现“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宣传全覆盖。漳州市还联动漳州高校组建“垃圾分类校际联盟”,举办“闽南垃圾分类青年说”校际论坛,整合高校环境学科专家、市级垃圾分类讲师团、教师志愿者形成智库团队,围绕智能分类设备研发、社区督导模式创新等方向开展重点课题,并举行专家讲座、课题实操方案展演、模拟听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智分类·慧生态”产学研品牌。
为提升宣传“质”与“效”,漳州市垃分办还紧扣时令、节日、热点等,统筹开展“一月一主题”宣传活动,指导各区和街道积极进社区、进小区、进村入户,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千余场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实现宣传频次与群众需求精确匹配、精准触达。
创新“双线融合”模式
提升分类参与实效
走进碧湖街道荣昌社区举办的“花漾母亲节·满分新时尚”主题活动现场,只见妈妈们用社区回收的废弃干花制作夏日凉帽,枯萎的玫瑰、蔫掉的康乃馨、散落的满天星等看似无用的“垃圾”,在妈妈们的巧手下变身成为夏日“时尚单品”,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以“垃圾分类·家家时尚”为主线,通过“变废为美”创意实践深化垃圾分类理念,仅仅是漳州市推动垃圾分类意识从“认知”向“行动”转化的小小一隅。近年来,漳州坚持“线上精准赋能、线下特色驱动”,全力构建“全媒介、全时段”宣传体系,让垃圾“四分法”从纸面走进生活,分类实践愈加深入人心。
线上平台打造“指尖课堂”。漳州市妇联、文明办、城管局联合打造全省首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线上宣传教育平台——“垃圾分类·家家时尚”漳州垃圾分类线上学习平台,同步推出“微讲堂”系列课程,特邀省级垃圾分类优秀巾帼志愿讲师进行线上授课,通过丰富生动的讲解和详实的案例分析,配套在线答题、结业证书颁发等多环节,让市民可以深入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标准、分类垃圾桶设置和创意分类方法等,在寓教于乐中养成环保好习惯。平台上线一年宣教超10万人次,不仅实现垃圾分类知识点宣教全覆盖,还融入了漳州本土的原创视频和分类创意玩法,设置了书架、错题集、题库和讲师团风采等多个项目,以其权威性、易操作性、实用性树立起垃圾分类宣教典范。
线下活动紧扣热点与文化。结合传统节日与时令特色,漳州市创意策划“垃圾分类闹元宵”“假日零垃圾”“义写春联送福气”等主题活动,举行垃圾分类达人秀、快闪,推出首支原创MV《垃分进行曲》和首部漫画《漳州垃分西游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家主动学习和践行生活垃圾分类。同时,漳州市串联垃圾屋投放点、分类收集直运车、生态流转中心、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垃圾分类体验馆等6类环卫设施,积极组织青少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实地全链条深度体验,担任“分类观察员”、参与收运流程优化研讨,形成《青少年视角的漳州垃圾分类白皮书》,将文明低碳理念延伸拓展至生活圈、工作圈、朋友圈。
此外,漳州市还依托漳州古城文旅热度,全面梳理古城内宣传氛围布点,在重要节点及出入口设置垃圾分类IP形象,利用商家LED屏、户外广告大屏播放宣传标语及短视频,既提升古城旅游形象,又借势推动分类理念“入脑入心”。
构建全民共治体系
凝聚分类工作合力
“你看,我又攒了110个积分。”在龙文区城央金座小区,业主陈女士通过“刷脸”将废品零接触投入“智慧型垃圾分类生态流转屋”,自动称重后折算成碳减排量和对应的碳积分,计入个人绿碳账户,实现垃圾“变废为宝”。
“提高市民知晓率,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一环。”漳州市垃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漳州全市共设置分类投放设施1726座(含750座分类屋),并在芗城、龙文开展多个试点,通过智能设施与激励机制双驱动,形成“分类—减碳—收益”闭环,不仅有效提升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还实现日均减碳量1.2吨。
为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分类共治格局,漳州市强化志愿服务体系化运作,成立全市首家专职分类公益组织“漳州市阳光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中心”,积极组建市级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支队、各区(县)志愿服务分队,统筹2567名志愿者开展入户宣传、桶边督导等垃圾分类宣传服务,累计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宣传4522场、发放宣传资料20余万份,打造出一支垃圾分类宣传“流动生力军”。
同时,漳州市强化多部门联动作战,市委文明办、城管局联合团市委、市妇联开展“美丽新福建 青春在行动”“垃圾分类 家家时尚”等专项行动;市林长办、妇联、河长办、城管局联合举办“河林守望 Women来了”护林护河志愿服务活动;多部门联动开设“变废为宝”跳蚤集市、旧物改造工坊、“有害变有爱”兑换站、生物酵素制作站、废油肥皂DIY实操课堂等创意平台,并组建垃圾分类“三下乡实践队”进行入村入户调研、社区督导、参与设计垃圾分类主题口袋公园等活动。漳州市联动政府、学校、社区代表共同发布《垃圾分类市民公约》,启动“万人签名承诺墙”,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强化垃圾分类的“分类—处理—再生”全链条认知,实现全民争做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参与者、监督者、宣传者,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宣传实效。
“下阶段,我们还将持续深化‘智慧+人文’双轮驱动,探索垃圾分类与碳中和目标的深度融合。”漳州市垃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扩大碳积分应用场景、推动“绿宝”IP全域覆盖、依托大数据平台优化分类效率等多措并举,漳州市将着力打造出更具示范效应的“垃圾分类漳州模式”,努力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更优解。(漳州文明网 闽南日报 蔡柳楠 何娴 曾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