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在湖南韶山举办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主场活动,正式发布《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这是全国层面首次编制的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行为技能规范,旨在系统提升公众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5月13日 厦门日报)
自然灾害是人类的敌人,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不仅会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还可以给人民群众造成无法估算的财产损失。各种灾害的发生虽然有时是无法预测和避免的,但是在面对突发的火灾、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海啸、龙卷风、雪灾极寒等各种自然灾害时,不会慌乱无措,能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自救与互救知识和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做出积极应对,及时撤离、有效避险,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种类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次高、造成损失重,防灾减灾救灾任务非常艰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通过普及灾害知识、传授避险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灾害、预防灾害,培养人们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公民防灾素养,增强公众面对各种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公众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灾害的合力。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广泛传播减灾防灾知识,不断完善安全教育体系,推进安全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提升公众安全意识。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在学校、广场等合适场所组织开展模拟演练、应急疏散等防灾减灾培训活动,增强公众应对灾害的实际操作能力。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我们每个人应该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将安全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从自身做起,时刻绷紧防灾减灾的弦,积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掌握一定的避险技能,让“主动防灾、科学避灾、充分备灾、有效减灾”成为行动自觉,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厦门文明网 吴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