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泉州 > 安溪县
要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非“有答案的人”
//wmf.fjsen.com  2025-05-16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陈小妮

5月1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以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其中《使用指南》提出,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5月13日《红星新闻》)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人工智能既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也可能成为一把遮蔽独立思维的“遮阳伞”。《使用指南》首次系统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传递出一个清晰而坚定的信号——技术可以助力学习,但不能代替思考;智能可以辅助成长,但不能弱化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时代的“风口”,但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认知结构建立、思维能力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任由技术替代思维,让AI“代劳”写作文、解数学题,甚至输出读后感,表面看似效率提升,实则是对思维训练的放弃,对学习本质的背离。

我们不能把生成式AI工具误认为是“万能答案机”,更不能将学习过程简化为“复制+粘贴”的机械流程。学生动手写作的过程,不单单是积累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整理逻辑、凝练思想、表达个性的重要环节。一旦跳过这些思考过程,依赖机器生成,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失去思辨的习惯、语言的温度与思想的棱角。

当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日益普及,技术伦理与应用边界也需更加清晰。《使用指南》之所以强调分学段、分场景规范使用,正是因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与自律能力上存在差异。一刀切地“禁止”或“放任”都不可取,科学引导、适度开放,才能实现教育与技术的良性互动。

现实中,部分教师对AI的运用缺乏有效引导,甚至在教学任务中“默许”学生借助AI完成作业,潜移默化地传递“效率高于过程”的误导性认知。教育应当唤醒孩子内心的求知欲,而不是鼓励他们“复制粘贴”。我们需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判断、质疑的教育,而不是习惯于按下“生成”按钮就心安理得的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指南》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强调,也揭示出一个重要现实:技术越进步,伦理越不能缺席。未成年人在使用AI工具时,其输入的敏感信息一旦被滥用,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从制度设计到实践监管,我们不但要把“技术门”打开,更要把“安全门”关好。

在信息爆炸、工具泛滥的今天,比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判断与创造。别让人工智能替孩子思考,更不能让它弱化孩子的智能。守护“人的智能”,除了制度设计与技术规范,更需要在课堂中持续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质疑、分析、表达,培养敢于探问、善于反思的学习品格。同时,应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让学生不但会用工具,而且能理解其逻辑、警惕其风险。要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非“有答案的人”。别让人工智能成为思考的“终点站”,而应成为探究的“起跑线”——这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文明安溪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