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乡风文明,重在塑形,要在铸魂。行走在漳州的乡村里,一眼可见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农家院落错落有致,一股股文明新风迎面扑来。
近年来,漳州以“四个一”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长泰开展移风易俗专题文艺宣讲及表演,(长泰区委文明办供图)
一条条村规家训塑乡风
“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叶氏家训有‘五宜’——诚信天下、仁为德首、慎为行基、言则忠信、行则笃敬。”这些看似简单的村规家训,既是对传统习俗的理性扬弃,更让爱国爱党、清正廉洁、崇文重教、邻里和睦等,有了清晰的文明刻度。
近年来,漳州各地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农村,与村民代表共商制定村规民约,并引导村民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活动。村民们各抒己见,将“喜事新办、白事简办、违规酒席不办”以及“孝敬老人要在生前”等理念纳入村规民约。同时,村“两委”带头编写言简意赅的家规家训,举办家规家训分享会、征集“最美家规家训”等,鼓励条件成熟的家庭参与,注重控制规约家训字数,使内容好记易懂、朗朗上口,方便村民遵守和形成共识,当前全市评出首批优秀村规民约10个。各地原本繁琐的村规、家训,已精简为“顺口溜”“三句半”“童谣” 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
各村广泛利用显著位置的户外广告板、文化墙绘、宣传栏等多种载体,发挥 “村村通” 广播作用,以宣传展示村规民约和优秀家风家训内容。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的制定和宣传,是村民们共同参与、共同商议的结果,不仅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更激发了大家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感。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显著增强,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美丽乡村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东山县康美镇西崎村“静栖·古榕居”民宿四周绿意环绕、繁荫点点,成为网红打卡地
一座座美丽乡村展新颜
错落的绿植、精巧的小庭院、潺潺的流水景观、厕所的整洁与便利等,带来了村容的焕然一新。如今,农家院落场景“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诗意景象随时可见。这些景象不仅是村民生活的“小确幸”,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各地坚持“微改造、精提升”原则建设美丽庭院,组织专业人员帮助村民合理规划生活区、种植区和养殖区,安排志愿者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庭院美观度,还让村民实现自给自足。2024年12月,福建省妇联、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公布的8317户省级美丽庭院名单中,漳州市钟楚佳等970户榜上有名。
同时,各地通过入户走访征求“厕所革命”意见,加强新建农房配建卫生户厕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结合实际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公厕日常管护体系。2022年以来,全市新建改造乡镇公厕10座、农村公厕144座。村容村貌不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村民的卫生条件和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一缕缕清风拂面映华章
漳州市从党建引领到文明创建,再到服务人民,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潜移默化地改变乡村风貌与群众精神面貌,诠释乡风文明建设的新内涵。
当前,全市2103个村均成立村红白理事会或老人协会等自治组织。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引导“游神”等民俗文化活动,杜绝不良现象。针对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沉疴现象,制定完善操办红白操办规模、酒席桌数、礼金数额等标准和约束性规范。如平和县五寨乡寨河村红白理事会通过与村民签订承诺书、设立举报电话等方式,遏制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全市通过丧事简办、喜事新办共节约资金近500万元。
为打好移风易俗、树时代新风的持久战,全市各地积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如“文明实践我行动”“文明祭祀”“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等,还利用横幅、宣传栏、LED 屏、“村村通”广播等载体,以“万屏联动”模式常态化滚动刊播宣传标语、公益广告等达17.2万余次;发动志愿者用方言土话宣传移风易俗,全年累计开展殡葬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713场次,发放文明殡葬倡议书等资料266万余份,惠及群众198万余人次。
一次次实践服务暖心田
为助力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供给,各地积极建设多功能文化活动场馆、体育健身场所、科普宣传阵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打造“小而美”的高品质城乡综合性公共新空间。
各地集中力量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组织具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结合“邻里所站”特色品牌建设,推出精准服务群众需求的项目。如邀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展政策法规解读、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开展留守儿童成长引导、空巢老年人精神关怀、村超村晚文化服务等。全市打造出“龙文区蓝田街道福隆社区:‘福’邻便民‘隆’情利民”“漳州高新区大桥社区:文明实践,幸福‘桥’见”“武安镇外武社区:‘小爱六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品牌。今年以来,各地志愿者围绕义剪义诊、看护照料、小修小补、助老送餐、邻里调解等开展精准服务活动5600场次,免费服务群众10万人次。文明实践的成效可感可见,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