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福州 > 鼓楼区
且将文明付行旅 莫让失礼染山河
//wmf.fjsen.com  2025-05-01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兰楚文

“五一”假期临近,旅游热潮涌动。文明旅游不仅关乎个人素质,更彰显国家形象和社会文明程度。出游热情高涨之时,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文明与旅行相伴而行。旅游的本质是发现美好、体验文化,而文明素养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唯有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领略旅途中的美好。

文明彰显素养,个人修养与家国形象共筑

文明旅游,是在旅行过程中遵循基本行为规范,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保护自然环境和文物古迹,体现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于个人而言,文明是素养的明镜。“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游应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雅事,若在过程中出现乱刻乱画、大声喧哗、随意插队等不文明行为,不仅违背旅游的初衷,更暴露个人素质的缺陷。于国家而言,文明是形象的窗口。随着出境旅游人数持续增长,每位游客都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流动名片”。

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等措施,游客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然而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仍会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于文化而言,文明是对话的桥梁。旅游本质上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例如在西藏,顺时针转动经筒是对信仰的尊重;在穆斯林地区,得体的着装体现文化理解。这些看似细微的礼仪规范,实则是打开异域文化之门的钥匙,唯有怀着敬畏之心,方能真正领略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

乱象亟待整治,环境破坏与文化冲突并存

破坏环境之举,贻害无穷。部分游客缺乏环保意识,随意丢弃垃圾、破坏植被、干扰野生动物等行为,不仅污染自然环境,更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如何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扰乱秩序之行,冲突频发。在热门景区、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不守秩序、随意插队、大声喧哗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他人体验,更反映出部分游客公共意识的缺失。

旅游活动中的秩序维护,需要每位游客自觉遵守规则。损毁文物之为,令人痛心。刻划乱写、违规触摸文物、使用闪光灯拍摄等行为,直接威胁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基因,其损毁不仅造成物质层面的破坏,更割裂现代与历史的联结。因此需要以守护者的姿态对待文物,让这些承载着文明密码的瑰宝永续传承。冒犯习俗之过,误会丛生。因不了解或不尊重当地文化而引发的误会甚至冲突时有发生,这类冲突既源于文化认知的差异,也反映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不足。这些乱象的存在,不仅降低旅游体验质量,更阻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共建文明新风,制度保障与全民参与同行

让“五一”假期真正成为文明旅游的展示窗口,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文明旅游新生态。完善制度,强化约束。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细化不文明行为认定标准,建立相关惩戒机制。可借鉴其他优秀经验,对不文明行为实行罚款等,并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提高执法效率。优化服务,精细管理。景区和旅游企业可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通过科学测算游客承载量、优化游览线路设计、完善标识系统等措施,减少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游客不文明行为。加强教育,润物无声。

文明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的教育引导。学校可将文明旅游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媒体和社交平台可加强正面宣传,通过微电影、公益广告等形式传播文明旅游理念。全民监督,共筑防线。通过拓宽监督渠道,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鼓励游客通过各种便捷方式举报不文明行为,对查证属实的给予奖励。媒体可加强舆论监督,对典型不文明行为适度曝光,形成社会压力。

文明旅游不是束缚游客的条条框框,而是为让每个人都能享受更高品质的旅游体验;不是一时一地的应景之举,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五一”假期是放松身心的好时机,也是展示文明素养的大舞台,让我们以文明为行囊,带上尊重、包容与责任,在旅途中播撒文明的种子。(鼓楼区委文明办 金诗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