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古训,承载着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精神密码。在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将劳动基因熔铸为文化血脉,无不印证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文明真谛。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上,我们更需要以劳动为笔,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文明新篇。
劳动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必修课。中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始终把劳动教育作为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体力智力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的思想品德。明代《朱子家训》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列为处世准则;北京某中学开设“校园农场”课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种植技能,更在翻土播种中领悟生命规律;上海社区开设“亲子厨房”,家长与孩子在协作中重建家庭纽带。这些创新实践揭示:劳动教育不是技能培训,而是通过身体力行培养责任意识,通过创造过程塑造健全人格。
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弘扬劳动精神的坚实屏障。劳动者付出辛勤的劳动,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物质上,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劳动法》,用人单位要保证劳动者获得相对公平的劳动机会、劳动报酬和劳动权利。精神上,也应给予劳动者相应的支持。要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各行各业平等的观念,让劳动者感受到认同与尊重。同时,也要增强对基层劳动者的关心与理解。例如为保洁员设立休息室,为环卫工人增设遮阳棚,为农民工提供爱心茶水等等,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辛勤奋斗的同时,感受社会的温度。
崇尚劳动的观念是传统美德的结晶。积极营造崇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风气,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延续。我们要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对标先进典型,以劳模的崇高品质与精神风范激励自我,激发奋斗动力,坚守职业操守,将勤勉奉献、诚信实干、创新创造内化为行动自觉,借劳模的突出成就鼓舞人心,以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持续扩大劳模群体的示范效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年吟诵,至今仍在警示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保持敬畏。当代青年在“光盘行动”中重拾节俭美德,在旧物改造中创造时尚价值,用行动诠释:珍惜不是吝啬,而是对劳动价值的深刻认知,对精神传承的主动担当。
劳动精神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唯有让劳动教育滋养心灵,用制度保障托举尊严,以珍惜之心传承文明,才能让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续写华章,托举起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涵江区委文明办 张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