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4月13日,大田县太华镇万湖村举办“三月半”民俗文化节,让村民、游客享受了一场非遗盛宴。(大田县太华镇政府供图)
微雕作品引来外地游客;传统瓷艺与茶业碰撞出融合新作;非遗表演为乡村民俗文化节献出连台好戏……
近年来,三明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普查、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整体性保护与利用工作,非遗之花在三明大地绚丽绽放。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7个、省级72个、市级250个、县区级574个。
4月19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新当选会长王本谦说:“五年来,学会在持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今后,将探索更多创新路径和方法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挖掘 让非遗走出深巷
走进明溪朝南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微雕作品琳琅满目。“在米粒上雕刻诗词太厉害了!”“还能在头发丝上雕刻东西,太震撼了!”几位福州游客,一边参观,一边赞叹不已。公司负责人毛祚胜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走出去’已成为非遗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毛氏微雕代表性传承人,毛祚胜近两年先后参加了首届沪明非遗美食文化旅游节、三明非遗走进三坊七巷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毛氏微雕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直以来,三明市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龙舞(大田板灯龙)等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深闺”,逐渐融入百姓生活。目前,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4人、省级35人、市级126人、县区级239人。
三明市重视非遗展示传承场所建设。先后兴建市非遗博览苑数字化展示馆、市非遗展示馆、泰宁乡村非遗博览苑、宁化治平畲乡文化展馆等展馆,依托各种展示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到人们身边,焕发出新的活力。
4月13日,大田县太华镇万湖村举办“三月半”民俗文化节,让村民、游客享受了一场非遗盛宴。(大田县太华镇政府供图)
创新 让非遗走上前台
“传承不是抱残守缺。”在将乐陈记柴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振云看来,创新才是最好的非遗传承方式。作为“将乐大南坑陶瓷烧制技艺”和“将乐分室龙窑建造技艺”双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振云表示,过去没有茶瓷,他在实践中开启“茶+罐”的茶瓷融合创新之路,使其更实用,造型更美观。
近年来,三明市先后在陈景润实验小学、列西小学建设非遗进校园示范点,通过组织开展“我是非遗小传人”非遗夏令营活动、摄制红领巾主播之“童话非遗”栏目,引导学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同时,通过举办非遗创意作品大赛、“讲好非遗故事”演讲大赛、三明方言展示等活动,使广大群众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老物件”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
此外,三明市通过网站、抖音等媒介,积极宣传非遗知识和非遗产品。将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图片、文字、视频、活动信息等资料上传至网站或抖音,通过直播带领观众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技艺或表演过程、体验地方民俗风情。打造“非遗艺学堂”“三明非遗之旅”线上直播品牌活动,定期在“非遗艺学堂”开展非遗线上培训或交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本土非遗找到了新的粉丝。
融合 让非遗走进风景
打黑狮、演汉剧、攻炮城……4月13日,在大田县太华镇万湖村,民俗文化节热闹非凡,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齐聚一堂,非遗表演精彩纷呈,为村民、游客奉上一场独特的视觉盛宴。
今年“三月半”,太华镇乡亲们纷纷到万湖村欣赏非遗表演、体验非遗技艺、探寻非遗味道。
近年来,三明市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深度融合,转化非遗价值,深挖非遗“富矿”,为文旅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先后邀请邯郸市、咸阳市、呼和浩特市、滨州市、泉州市等省内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来三明交流展演,加强南北非遗交流,让市民朋友玩转非遗,畅享传统文化,体验非遗深厚文化魅力。
“非遗的承载形式多种多样。”市艺术馆非遗办公室主任洪婷婷表示,要不断创新非遗利用方式,拓宽非遗利用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明市结合各县域旅游特色,通过举办非遗购物节、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融展览、展演、展销、互动于一体,让游客在“享传统文化、购非遗好物”的体验中,既感受非遗技艺魅力,又游玩周边景区。真正把非遗与文化旅游结合落到实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擦亮城市名片。(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连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