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据上游新闻报道,广西河池市凤山地质公园曾荣登《中国国家地理》封面。公园内的江洲地下长廊发育于二迭系可溶岩地层,被誉为“世界第一长洞”。然而,4月22日,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该地下长廊的钟乳石上被清晰刻上“某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刻字印记共有两处。4月23日,广西河池市凤山地质公园管委会工作人员回应,公园保护巡查科已前往刻字现场核实,情况属实。(4月25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
钟乳石遭刻字,珍贵壮美之殇,触碰多重底线。钟乳石,不仅珍贵,更具壮美之姿,在其上刻字实乃严重的犯罪行为。钟乳石的珍贵,体现在对地质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上。其形成历经漫长岁月,承载着大量地质历史信息,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与古生态的关键依据。钟乳石形态丰富,石笋、石柱等各异的形态特征,为地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与样本。同时,它作为自然形成的壮美景观,是极为宝贵的旅游资源。为满足一己私利在钟乳石上刻字,不仅是对自然的破坏,更是对地质科学、文旅事业的伤害,严重扰乱了社会文明秩序。
斩断“到此一游”,祭出三把利剑,根治顽疾。尽管我们对“到此一游”的行为深恶痛绝,且不断予以批判,但这一“怪诞连续剧”依旧我行我素地上演,成为文旅事业发展的毒瘤。要想彻底铲除这一现象,必须举起三把“利剑”。第一把,法律之剑当凌厉。当下,我们虽有相关法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钟乳石资源保护条例》,以及《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等,都明确禁止损毁、破坏、盗窃钟乳石。然而,为进一步增强法律威慑力,应考虑确立专门罪名——故意损毁自然遗产、地质遗迹罪,为钟乳石资源提供更为有力的刑法保护。唯有法律之剑锐利,才能真正产生震慑效果。第二把,监管之剑要严密。对于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必须构建全程监管的保护机制。针对可进行录像监控的区域,要实现全面覆盖;对于无法录像监控的区域,则需实施全员监控。一方面,派遣专业人员加强巡查;另一方面,调动广大游客的积极性,形成线上线下全方位的保护网络。第三把,教育之剑应有力。加大对游客的教育力度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游览珍贵资源和风景名胜之前,需着重对游客进行教育。一方面,通过提醒,强化游客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提升游客素养,引导其文明游览。
标本兼治,用好“利剑”,合理疏导。在挥舞“三把利剑”的同时,也要做好疏导工作。游客想刻字,多是为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与情绪价值。对此,可因势利导,开发文创产业,让游客将名字刻在文创产品上;设计游客大数据库,让游客的留言得以留存;打造人工智能与游客互动活动,使游客的身影融入景区风景。总之,通过这些方式,让游客的虚荣心理与情绪价值在景区找到合适的释放途径,“刻”在景区的“虚拟风景”之中。
五一假期临近,旅游市场即将迎来火爆时期,文明则是保驾护航的关键。游客应怀揣文明锦囊,景区也应精心设计文明护航举措,如此,方能实现游客与风景的文明双向奔赴,挥毫五一旅游的美丽画卷。(泉州文明网 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