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每逢长假,人们总爱奔赴山川湖海,邂逅诗意远方。人潮涌动之际,一些不文明行为却常常让美景蒙尘。真正的旅游不仅是脚步的迁徙,更应是心灵的修行。唯有以文明为伴,方能让风景更动人,让旅途更温暖。
回望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山水之游,从不只是简单的身体移动,更是精神的摆渡。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豪情,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无不彰显着传统旅游文化中精神追求的高度。旅游中的文明,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海拔。
文明旅游,首先应是对生态的敬畏。黄山悬崖上的环卫工,用生命清理游客遗落的垃圾,他们的身影是我们最深刻的警示。徐霞客曾以“穷山水之胜,而不损一木一石”的风范丈量山河,今天的我们更当以“无痕旅游”的理念亲近自然,让足迹只留在路上,而非自然之上。一袋随身垃圾,一份减塑坚持,都是对自然最美的礼赞。
文明旅游,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互动。在长城砖石的回响里轻声细语,在西湖断桥的人流中礼让三分,在缤纷的花海中循道而行,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五千年礼乐文明的当代回响。当我们在敦煌莫高窟前屏息凝神,不仅是在保护壁画,更是在守护文明的薪火。
反观当下旅游生态,部分景区也凸显出一些服务短板。比如,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卫生间排队时间过长、休息区域不足、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冷漠生硬等。这些乱象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与文明旅游的理念背道而驰。景区作为旅游的重要载体,应以“绣花功夫”提升服务品质,让文明建设与硬件升级同频共振。
“五一”假期将至,当我们收拾行囊准备出发时,莫忘备好精神的行李:携敬畏之心对话历史,怀谦卑之意亲近自然,持尊重之情善待他人。须知,最美的风景不在镜头里,而在文明的一举一动中;最深的感动不在远方,而在心灵的每一次觉醒时。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山水之间找到真正的文明坐标,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精神的远航。(长乐区委宣传部(文明办)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