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九龙江的潮汐日夜冲刷着江东古桥的石墩,云水谣的千年榕树凝视着往来旅人。当旅游从少数人的探险演变为全民生活方式的今天,漳州的山海之间正上演着一场静默的文明试验:那些自觉绕开鹭鸟栖息地的脚步,轻声细语走过土楼回廊的身影,都在丈量着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海拔。
生态自觉:山水自有其尊严
南靖土楼的瓦檐下,游客举起相机时总会下意识调暗闪光灯,这不是管理条例的约束,而是对百年夯土墙的敬畏。在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被海风打磨了万年的玄武岩柱群前,再顽皮的孩童也会停下敲击石块的手——自然造物的神圣性,在此刻超越了猎奇心理。这种微妙的心理转变,印证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论断:“真正的旅行是向自然法则致敬的仪式。”当东山岛渔民自发清理游客遗落的渔网浮标时,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碧海银沙,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基本伦理。
礼让之光:照见闽南精神底色
赵家堡斑驳的宋代石阶上,不同方言的旅行者自然形成“之”字形错峰队列,恍如重现海上丝绸之路商旅络绎的古老秩序。这种默契非凭空而生,它根植于闽南文化“以和为贵”的基因。在埭美古村,游客接过村民递来的功夫茶时,总会用三指轻叩桌沿——传统礼俗的现代表达,让“礼让他人”从标语口号变为肌体记忆。正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所写:“文明的真谛,在于对他人存在保持温柔的觉知。”
传承之责:旅人亦是文化信使
当年轻游客在漳州木偶艺术表演馆屏息凝神,当他们在水仙花雕刻非遗工坊主动缩回触摸刻刀的手,这些克制的姿态实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古城台湾路上,游客举起相机时不再止步于红砖骑楼的表象之美,转而聚焦楹联上“忠孝传家”的墨迹、老茶肆里凤凰单枞的沏泡手法——镜头视角的转变,恰是从“观看者”向“解读人”的蜕变。《漳州府志》所载“岁时馈问,互相遗赠”的淳厚民风,在社交媒体时代正以新的形态延续:游客对古早味小吃的拍摄记录、对闽南语歌谣的传唱分享,让地方文化在数字空间获得新生。
月港古码头遗址的残碑上,“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记载犹在,而今的旅人用文明举止续写着历史。景区里悄然减少的涂鸦刻字,逐渐消失的喧哗吵闹,折射的不仅是管理机制的完善,更是群体文明意识的觉醒。那些主动为挑担阿婆让道的背包客,耐心等待白鹭飞离栈道再前行的亲子家庭,都在证明:当旅行超越浅表的“打卡”冲动,便能成为照见人性光辉的镜子。
站在白云岩俯瞰漳州平原,朱熹笔下“溪山第一”的题刻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或许真正的“第一”从不在山水形胜之间,而在人与风景相遇时迸发的文明之光。这束光,是游客的文明微光,万千星火便足以照亮整片人文山海。(漳州文明网 漳州市气象局 王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