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东南网4月21日讯(本网记者 陈佳颖 文/图)4月20日上午,“守望安宁:海洋文化与救捞”开放日活动在福建省湄洲岛举行。“我们救生员也可以说是渔民们的‘海上妈祖’,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我们定会全力以赴。”当天,救生员张成荣所在的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福州救助基地及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一线人员,携专业救生装备通过装备展示和现场讲解等方式,向公众演示了专业救生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海上救援流程。
广大市民登上“东海救113”轮参观驾驶室。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 供图
“这是一次很好的体验,我想尝试拿起潜水救援时使用的头盔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戴上去了。”湄洲第二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的陈依阳在参与开放日活动后深刻体会到海上救援队的不易,他说:“救援队的叔叔们就是海岛的‘当代妈祖’!”现场,从事教育行业的王女士牵着十分兴奋的儿子四处参观体验,了解救捞队的工作日常。她表示,这是第一次参加这类活动,孩子在幼儿园课堂和日常生活中很难接收到这类的知识,这次活动有很强的教育科普意义。
来自湄洲第二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参观现场展示的海上救捞装置
今年是已有近百次救援经验的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搜救机长尹鹏翔参与海上救捞的第15个年头,此次活动中,他率领飞行队队员为前来的市民朋友及广大学生作海上救捞科普。“救捞最大的意义便在于——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据尹鹏翔介绍,从2019年开始,福建海上救捞打通救援“最后一公里”,突破陆上交通壁垒,与福建沿海多地医院设置紧急医疗联动,飞行救捞人员抵达险情现场完成救捞后便可以直接将遇险人员送往附近沿海中心医院进行救治。他说,此次开放日活动也能让更多大众认识到“海上救捞”这支队伍,特别是对平时不参与海捕及渔业的市民作出科普,希望能有更多人理解和支持中国救捞队伍。
现场参与活动的学生体验佩戴飞行头盔
据“东海救113”轮三副开俊介绍,此次开放日上所展现的“东海救113”轮主要在东山岛至湄洲湾这一带待命,这一带附近有船员或人员遇险便会在半个小时内出动。他说,最远的一次是救援任务在2023年,是前往中国台湾东平港执行25名人员转移的任务。“与成功救到人相比,我们路上经历的恶劣天气、信号缺失、身体不适等问题都不算什么,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他笑着说,看到被救援的人对我们鞠躬,心里只有深深的满足和自豪感。
作为救捞系统长期部署在台湾海峡的专业救助力量,“B-7345”救助直升机和“东海救113”轮承担着台湾海峡和福建沿海水域的人命救助、环境救助和财产救助。2011年,“东海救113”轮(又称“湄洲岛”号)曾作为救捞系统首艘大型专业救助船,从福建湄洲岛启航,先后到我国台湾省台中、高雄、花莲、基隆4港,开展了以“传承妈祖文化精髓,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保障海峡人命安全”为宗旨的文化和救捞技术交流活动。数据显示,近5年来,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在台湾海峡海域执行救助任务326次,救助遇险人员829人(其中外籍146人),救助遇险船舶29艘(其中外籍7艘),获救财产估值约24.84亿元。
2024年11月6日-7日,东海救113轮和“B-7346”“B-7328”救助直升机在福建海域救助遭受大风浪走锚工程船“东海工7”轮上19名遇险船员
本次活动由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主办、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承办,是“守望安宁:海洋文化与救捞”东部海区主题宣传的主要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展示中国海上专业应急救捞队伍和救捞装备的风采,向社会公众科普海洋文化与海上救助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