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近日,《人民日报》以“服务加分 环境美颜”为题,关注晋江市西滨镇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规范夜市管理,实现“烟火气”与“文明味”双赢的实践经验。西滨镇的治理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基层治理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博弈,而是在持续创新中寻找秩序与活力、传统与现代的动态平衡。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作为城市“烟火气”的集中体现,夜市是小商贩谋生之所,市民休闲之地,更是城市活力的晴雨表,对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可否认,夜市在带来袅袅烟火气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造成交通堵塞、影响市容市貌等。如何在秩序与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不仅是一道治理考题、经济课题,更是一个发展命题。把这样的“小事”办实办好,正是基层治理的“大道”所在。
“小夜市”蕴含“大民生”,如何让市井“烟火气”做到“便民不扰民,放开不放任”?西滨镇治理模式具有很典型的借鉴意义,他们跳出了“管理就是限制”的思维窠臼,将服务理念前置,通过规范引导而非简单禁止来实现治理目标。这种转变看似只是工作方法的调整,实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个曾经让管理者进退维谷的夜市,如今成为观察基层治理创新的绝佳窗口。它告诉我们,好的治理不是消灭问题,而是转化问题;不是压制矛盾,而是化解矛盾。
深入剖析西滨实践,会发现其成功还在于找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金钥匙。他们不是将规范夜市管理当成政府单方面的“独角戏”,而是形成了政府搭台、商户参与、市民监督的协同治理格局。夜市经济的治理密码,最终指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二元对立,构建了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让街头巷尾的自发秩序与顶层设计的制度秩序产生良性共振。
夜市治理的困局,折射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治理焦虑。摊贩要生存的饭碗与市民要整洁的环境,商业的灵活性与管理的规范性,这些看似对立的诉求,实则构成了城市治理必须破解的“二元方程式”。西滨镇给出的答案,不是简单取缔或放任自流,而是以制度创新为支点撬动治理效能的整体提升,将柔性的服务理念注入刚性的制度框架,既守住公共利益的底线,又为市井烟火留出升腾的空间。实践证明,烟火气与城市文明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精准施策实现美美与共。
当然,要实现“烟火气”与“文明味”的美美与共,不仅需要城市管理者规范治理、柔性执法,也需要烧烤经营者规范经营,还需要消费者文明就餐,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城市的夜晚既留住烟火气,又实现文明范儿。
当暮色笼罩大地,西滨镇的夜市在霓虹灯影中苏醒。烧烤的香气与鼎沸人声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这夜市灯火映照出的,不仅是城市夜经济的活力,更是一个走向善治的基层治理样本。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治理范式向现代治理体系的嬗变,见证了管理思维向服务理念的转身,触摸到了秩序与活力共生共荣的可能。当更多城市学会在“烟火气”中培育文明之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泉州文明网 吴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