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位于晋安区新店镇的赤星村,背靠建寺千年的昇山寺。近年来,赤星村将乡土文化同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助力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守护千年文脉和清朗乡风。
清明时节,祭扫、踏青的村民游客络绎不绝。走入昇山寺山脚下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正看到赤星村党支部副书记曾海明带领村“两委”干部蹲守森林防火执勤点的哨卡,对上山村民游客逐一登记。
他一边在本子上记下村民游客的姓名、车牌号、去向等信息,一边递上祭扫出游注意事项宣传单,并叮嘱大家:“切记不要在山上用火,烧毁山林要坐牢,这都是有案例的,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村民回应:“道理年年讲,大家都懂了,我们不会顶风作案的,看到有人用火还会上前劝阻。”
赤星村原名昇山村,背靠的昇山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陈天嘉年间,比闽刹之冠鼓山涌泉寺历史更为久远,曾经接待过林则徐、李纲、曾巩等闽中名人。山上还有一座未搬迁的工厂,清明前后,盘山路上除了游客和工厂职工,还多了许多祭扫群众。月初以来,村里在上山要道处设立森林防火执勤点,每天安排一名志愿者守在路口,提醒大家严禁野外用火,一直持续至月中。村“两委”干部告诉记者:“高峰时期,每日进出山的车辆有上百辆次,这些人上山做什么、去哪里都要摸清,并登记在册,这都是为了一旦发生火灾险情,能及时掌握滞留群众情况。”
以前,每到清明时节,昇山一带隔三岔五就会发生因村民焚烧纸钱而引起的小事故,村“两委”干部都要严阵以待。但近些年,偷偷提着香烛纸钱上山的村民越来越少,献花、敬酒等文明祭扫方式成为新风尚。
“以前觉得纸钱烧得越多表明子孙越孝顺,老人家也讲究这个。现在倡导厚养薄葬,生前尽孝,每次村民代表大会、议事会都三令五申地强调,如今这些道理大家慢慢都接受了。”村民老聂说。
伴随前几轮城市建设,赤星村村民从鸡犬相闻的平房搬入了西庄社区带电梯的高楼。近年来,赤星村和西庄社区发挥村居共治优势,探索将祠堂打造为文化集散、基层善治、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为老祠堂注入新活力。昇山满族祠堂就是村里开辟的文化阵地之一。
跨过祠堂高高的门槛,正厅悬挂的匾额上书写着满汉两种文字,这正是那段民族融合历史的见证——昇山聂姓相传为明末清初入闽满人的后裔。除了每年春秋两祭,祠堂也承担了满族文化展示交流、村民聚会议事、家风家训传承等文化集散功能。
每逢春秋祭,聂姓宗亲会邀请各族同胞一同庆贺,弘扬爱祖爱乡和多民族团结的情怀。而平日里桌凳一摆,这里又成了议事厅,但凡与村民福利相关的养老助学奖励、村居环境整治,或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鸡毛蒜皮事,都可以摆上桌让大家评一评,议一议。
在一场场评议会上,大家敞开心扉,共商共议,垃圾分类、厚养薄葬等观念得到宣扬,损人利己、不讲公德、粗鄙落后的行为被批评,“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户”的事迹也在村民间口口相传,成了榜样。
“村里给孩子考上大学的家庭奖励3000元至50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以在村里领取养老金,大家不愁吃不愁喝,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有更高的追求,那些落后愚昧的习俗要果断抛弃。”老聂说。
虽然传统的生活方式远去,但乡土文化仍鲜活在日常生活中,以特有的人情滋养着今人的生活。拗九节的甜粥和春秋祭的流水席里,沿袭着对孝老敬亲和乡谊乡愁最执着的眷恋;道德评议会、党建议事会上的议题,不断拓宽着基层善治的内涵;坚守数十年的十番乐队,也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支“轻骑兵”,向老年群众潜移默化地普及科学新知。
西庄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初村里的安置小区拟命名为“盛世新城”,但应村民要求,最后改为“赤星苑小区”,大家期盼在耸立的高楼间留住一抹乡愁记忆。(晋安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