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当清雅的桐花飘落在集中安葬区的青石小径上,当海风携着骨灰撒散的微尘融入碧波,当追思墙前的一捧捧鲜花取代纸灰飞扬……在土地资源刚性约束与精神传承柔性需求的双重张力下,殡葬改革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深层嬗变。
孝道回归“本位”,感悟厚养薄葬之变。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俗语有言“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对孝道的重视可见一斑。然而“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的民间智慧,却因功利主义的侵蚀逐渐褪色,甚至异化出“薄养厚葬”等本末倒置的畸形现象。幸而通过殡葬改革的拨乱反正,殡葬领域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社会重新凝聚起“厚养薄葬”的文明共识。当孝老爱亲成为刻入家风家教的行动自觉,当厚养薄葬化作写入村规民约的共同期盼,当赡养老人演进为高悬于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人们逐渐寻回孝文化的“初心”,践悟“祭而丰不如养之厚”的孝道本义,重新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形式不再“错位”,乐见节俭治丧之变。当孝文化遭受形式的物化,宴席排场、纸扎规模乃至于鞭炮声的时长、响度,都成为衡量孝心的冰冷数字,孝道便陷入无休止的攀比泥沼。形式主义的“精美包装”彻底遮蔽了爱的本质,老人生前的意愿、感受,反而变得无足轻重,灵堂彻底沦为作秀场,上演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闹剧。好在随着文明社会的建设,爱的本质被唤醒激活。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铺张奢靡的形式于逝者无补,对生者而言却是徒增负担。相比大操大办但却重“形”不重“心”的祭奠仪式,人们更愿意采一束鲜花、植一树相思、叙一段过往,摈弃华而不实的形式,用最简单的方式追忆曾经的点点滴滴,用真心真情告慰逝者。
思念找准“定位”,细数生态殡葬之变。当耕地红线与“青山挂白”形成尖锐对立,“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民间古训愈发颠扑不破。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是化作春泥以生命托举生命的花葬;或是亭亭如盖承载着无尽思念的树葬;是骨灰微粒随洋流环游世界的海葬;又或是春风拂来浸透青草芬芳的草坪葬;是和煦阳光穿透壁龛的镂空雕花,在光斑流转间似与故人隔空对话的格位葬;抑或是清风携着星辉撒向原野,同萤火共绘银河轨迹的撒散葬。只有当生态殡葬的生动实践照进现实,对精神的追觅超脱物质的藩篱,才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当人们纷纷选择用生前陪伴替代死后奢靡,用文明殡葬续写生命诗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行为习惯的改变,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知。我们应该认识到,唯有让现代文明思想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处,移风易俗才能真正成为流淌在百姓生活中的清泉活水。(涵江区委文明办 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