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日前,漳州市启动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强弱项”提升行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近年来,漳州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党建引领,以乡村振兴“十镇百村典型引领、百镇千村共富共美”行动为抓手,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入全市“一季一主题”现场推进活动的重要内容,相继出台了漳州市乡村建设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并先后召开全市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乡村建设品质提升业务交流会等,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品质提升工作,推动农村生活品质高质量发展。
在建设中,漳州坚持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围绕全域推进、整体提升,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从初级版“清沟扫地摆整齐”到中级版“拆旧拓新整漂亮”,再到高级版“穿衣戴帽扮靓丽”“三步走”战略,结合“五个美丽”创建,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塑形铸魂,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
目前,全市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无害化卫生厕所均实现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75.33%,长泰、东山基本实现全域无裸房。去年来,全市共建设“五个美丽”项目7660个,农村居住品质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漳州市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民生需求,结合地方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精品路线打造一体统筹、同步推进,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新产业、新业态也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如,长泰古农农场白石社区拆除并利用原闲置的猪场、鸭场,引进唐宋花仙谷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打造成集休闲农业、康养、生态于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不仅盘活“沉睡”资源、提升环境品质,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就业近200人,每年创造农工劳务收入约1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本次行动围绕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拆旧拓新、长效管理机制这四个方面重点发力,集中整治短板弱项,加快提升村容村貌,全覆盖梯次推进“清沟扫地摆整齐”“拆旧拓新整漂亮”“穿衣戴帽扮靓丽”,切实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存在的重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获得感、幸福感。
面对垃圾管理难题,本次行动将多管齐下全覆盖加强农村垃圾治理。为此,漳州市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单位,对现有的垃圾治理机制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促进村级保洁队伍稳定、规范乡镇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运行管理,确保保洁区域覆盖到位。按照“县区统筹安排、镇村主抓落实、村民广泛参与”原则,围绕“清沟扫地摆整齐”,全面开展垃圾清理攻坚行动。
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漳州市将推动有条件的地方以县域为单位,将村庄保洁、垃圾转运、公厕管护等整合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提升运营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各地将城中村、城郊村等重点区域保洁纳入城区环卫一体化管理。为提升垃圾清运能力和处置效率,漳州市将探索“人巡+技巡+空巡”等巡查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亦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本次行动将继续攻坚农村污水治理的关键突破点,持续开展全域排查整治,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完善乡镇生活污水配套管网建设,不断夯实治理根基。对于城镇、工业园区周边的村庄,将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就近纳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处理。同时,推行以县域为单位,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打包”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此外,还将采取加强农村公厕运行管护、推进户厕尾水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等措施,提升厕所革命质量。
环境改善,不破不立。既拆旧,更注重拓新。基础在“拆到位”,对村居“废、破、危、违”建筑,本次行动将继续推进“四必拆”“断舍离”,从整村发展和群众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分类稳步推进拆旧拓新,解决农村空间拥堵、配套老旧、村容村貌杂乱等问题。
从“拆”字突围,为的是“拓”出新天地。漳州市将坚持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有益拓展发展空间,腾出土地资源,结合群众实际需求,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因地制宜修建道路、建设美丽公共空间、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种植果蔬发展庭院经济,成片拆旧进行新村规划建设,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环境改善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治标,更要治本。在建设过程中,漳州市将通过加强经费保障、引导群众参与、强化督导推动等举措,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力有效长久推进。(漳州文明网 闽南日报 吴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