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在全社会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是一场漫长的观念革新,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历经几代人持续努力,而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具备极强的可塑性,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从娃娃抓起意义重大,教育系统大有可为——全厦门市有近百万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以 “小手拉大手” 的方式,在全社会引发积极的连锁反应,最终促进整个城市垃圾分类质效的提升。
立足新发展阶段,厦门秉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这一核心,精准聚焦将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层次的关键切入点与重要环节,稳步推进,逐步构建起一套特色鲜明、上下衔接、内容丰富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厦门民立二小学生争当“奶盒小管家”,将各班收集的奶盒送到奶盒回收站,由回收企业回收利用循环再生。
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课间游戏,图为学生在玩垃圾分类飞行棋游戏。
以垃圾分类和绿色低碳为主题的“绿海鸥生活垃圾分类夏令营”持续开展,同学们表演环保时装秀《低碳生活乐享创意》。
2017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厦门召开。当天,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的100多位负责人在厦门观摩学习,五缘学村多所学校的生活垃圾分类做法,给与会代表们留下深刻印象。厦门市教育系统编写生活垃圾分类教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家庭生活垃圾分类评价体系,推动家校社联动,推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被住建部评价为“值得全国学习和借鉴”。
近年来,厦门市教育系统持续推进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知”到“行”的育人体系,不仅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习惯,更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强基
高位推动层层紧抓落实 示范引领巩固宣教成果
2017年,厦门召开全市教育系统文明创建再提升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部署会,全面启动了全市教育系统的垃圾分类工作。长期以来,厦门市教育系统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带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分级推进格局。
为实现从“随手扔”向“随手分”、“要我分”向“我要分”的根本转变,让生活垃圾分类入脑入心,成为校园文明的新风尚,厦门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编印并修订具有厦门特色的校本教材《绿海鸥伴我行——厦门市垃圾分类知识读本》(中学、小学、幼儿园版本),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全覆盖。全市各校骨干教师分批次参加垃圾分类培训,开展垃圾分类教学评比,遴选出垃圾分类教学优秀案例,并选派优秀讲师加入“绿海鸥厦门垃圾分类讲师团”。
典型示范引领,也进一步巩固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成果。2018年起,厦门市连续多年评选“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校园”,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的创建评估作为推动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力抓手,至今全市学校已全部达到示范单位标准。2022年,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还被评为全国首批“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
近年来,市教育局进一步健全全市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双随机”检查,以及“绿色学校”和“无废校园”创建指标,督促学校持续加强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升工作实效。
如今,生活垃圾分类教育不仅融入厦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还融入学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实践活动,逐渐落细落小落实,进一步增强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培育师生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校园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习惯蔚然成风。
筑底
垃圾分类纳入学校“必修课” 文化活动融入绿色低碳教育
在厦门,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合垃圾分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活垃圾分类从单一的环保教育走入各个学科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科学分类的意识。各所学校也自主研发融入垃圾分类的校本课程,如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开设了《环保与生活》课程;厦门第二外国语学校将垃圾分类教育作为课题研究,调动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垃圾分类与绿色低碳教育,也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通过校园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网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师生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绿色校园文化氛围。结合优秀案例,教育部门进一步指导学校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的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实践活动,如在主题班队会课、校园五节、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在学生大课间游戏活动中融入垃圾分类知识,在科技节活动中举办环保创新设计比赛,在文化节中举办以绿色循环为主题的手工制作、征文、手抄报和短视频比赛等,组建垃圾分类社团,组织各级学校参与全市垃圾分类网络知识竞赛等。
固效
家校社联动组织志愿服务 多维实践培育文明新时尚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垃圾分类教育网络,持续外延绿色低碳教育。许多学校常态化联合属地街道、社区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学生作为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督导员”,家庭成员相互督促,形成良好的家庭分类习惯。通过学生“小手拉大手”,真正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
开展亲子循环义卖、组建“节能减排小卫队”和“护绿小分队”;开展“文明小白鹭、陋习我说不”、“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街头巷尾、公园小区、旅游景点都留下了学校师生们践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足迹。与此同时,全市持续办好以垃圾分类和绿色低碳为主题的夏令营和各类研学体验活动。多年举办的“绿海鸥生活垃圾分类夏令营”已成为品牌,各类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经常迎来大批学生团队和亲子家庭参观游览,沉浸式感受垃圾分类从收集到处理的全过程。
在湖里区,区教育局还与湖里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携手合作,积极动员辖区内学校参与“小小讲解员”活动,将培训、拓展、实践、考核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志愿讲解员,从展厅参观者转变为垃圾分类知识的积极传播者。(厦门文明网 厦门日报记者 柯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