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近日,在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周宁分公司“爱家”驿站:结束送餐行程的外卖小哥们捧着温水,悠然小憩;环卫工人老李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吃着热腾腾的午饭;快递员小张利用休息间隙,给手机充上电,饶有兴致地看起了短视频……这个小小的志愿服务空间,折射出周宁文明实践的大发展。
尽管是山区小县,周宁县却有1.8万名志愿者。他们活跃在文明实践的第一线,照顾孤寡老人、为失学少年购买课本、救援深山迷途者……通过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微光成炬,为山城绽放的“文明之花”添光加彩。
模范引领:点点微光成炬
在周宁县,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志愿者——国网周宁县供电公司员工叶德奕。三十余载,他初心不改,始终坚守在志愿服务第一线,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1万小时。“这些老人就像我的父母一样,工作后有能力了,我就想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叶德奕说。
周宁县“岁月年轮”敬老摄影志愿服务队为老年人拍摄肖像照。魏孙亮 摄
1992年开始,叶德奕每月给孤寡老人杨华寄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唐世勋父子得了肾病,叶德奕汇款资助,直到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吴英玉老人没交电费,他帮忙垫付;五保户李克垻家里的灯不亮了,他上门帮助拆除旧保险,换成新的空气开关……80余名贫困学子在他的屋檐下成长,60多个省内外的学生收到过他寄出的汇款单,他的志愿足迹延伸到汶川、玉树、舟曲等抗灾现场。
叶德奕的坚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志愿者”等荣誉,也树起了志愿服务的模范。近年来,周宁县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叶德奕一样的志愿者,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志愿服务正能量。
“福建省五星级志愿者”叶树正,除夕夜为他人送去年夜饭,寒冬时节捐赠物资,暴雨季节设立“爱心衣柜”;周宁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女子骑行中队中队长李柳惠,通过路面巡逻和站岗执勤,帮助独居老人解决噪声困扰,为中高考生开辟交通绿色通道,搀扶老人过马路,护送盲人回家,成为市民心中值得信赖的守护者……截至目前,周宁县注册志愿者已累计服务时长超40万小时。
项目支撑:品牌矩阵惠民
周宁县以项目化思维,有效破解山区志愿服务碎片化难题。“岁月年轮”敬老摄影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便是这一创新举措的生动例证。
在李墩镇东山村,90多岁的陈奶奶徒步半小时赶来拍照;在咸村镇洋中村,70多岁的孙爷爷急匆匆赶回家中带90多岁的老母亲前来拍照……这些刻满岁月年轮的幸福留影,都定格在周宁县“岁月年轮”敬老摄影志愿服务队的镜头里。
“农村老人对‘最后一张照片’的重视程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岁月年轮”项目召集人李洪元告诉记者,据统计,周宁县7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上万名,很多偏远村庄的留守老人除了身份证外,几乎没有拍过一张像样的照片。
为此,周宁县集结一批兼具专业摄影技能、亲和力和服务意识的机关干部、摄影协会会员,成立了“岁月年轮”敬老摄影志愿服务队,为全县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拍摄肖像照。
自2020年10月起,这支志愿队伍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50多人,涵盖“50后”到“00后”。他们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走遍了周宁9个乡镇100多个村落,为8000多名老年人拍下人生中的第一张正式肖像照。
从个体闪光到群体璀璨,周宁县精心打造“专而精”的志愿服务矩阵。6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构建起“全龄段、全场景”的服务矩阵。其中,“方言评书”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岁月年轮”敬老摄影志愿服务项目获评福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并荣获2023年福建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广电网络周宁分公司“爱家驿站”文明实践点工作经验被省广电网络集团在全省推广。
数据赋能:智慧平台提效
日前,周宁县中兴社区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一处建筑垃圾,当即点击进入手机上的“周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微信小程序,拍照上传并填写需求信息。短短几分钟,这条“数字订单”便通过云端派送到辖区志愿服务队。一小时后,原本杂乱的街角已恢复整洁。
“方言评书”志愿服务队深入各乡镇,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个看似平常的服务场景,正是周宁县推进志愿服务数字化改革的生动缩影。作为福建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该县创新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数据”互通互融服务体系,将志愿服务全流程搬上“云端”。群众通过“点单台”提交需求、“随手拍”上传问题,系统自动生成服务订单并派发至对应志愿队伍,让“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的闭环管理突破了地理局限。
“在小程序里,志愿者可根据活动地区、服务类型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志愿活动。接单并完成服务后,系统自动记录志愿服务时长,这些时长可产生相应积分,后期可通过‘积分超市’兑换物品,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周宁县文明办工作人员江婷说。目前,平台已发布活动7900余场,形成“你点我有、你需我供”的良好态势。
当志愿服务的传统温情与数字技术的精密齿轮咬合,这座“云端山城”的文明基因开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该县已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以“志愿红”云平台为中枢,用大数据串联起9个乡镇实践所、298支志愿队伍,23个红色驿站化身“数字服务基站”,织就全域覆盖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
“我们整合队伍力量,强化技术支撑,突出品牌打造,依托‘云平台+小程序+实践站’的三维架构,持续凝聚社会正能量,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周宁县文明办主任陈强介绍。
从个体微光到群体火炬,从传统模式到数字赋能,周宁县探索出一条“需求即时感知、服务精准投送、效能智慧评估”的文明实践新路径,在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征程中,迈出坚实而有力的步伐。(闽东日报记者 张文奎 通讯员 魏知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