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东南网4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罗小春 戴敏 通讯员 温连光) “这个庭院太漂亮了,各种颜色的三角梅花团锦簇,比朋友圈的照片还要美。”3日,在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东阳村村民张峥荣家的院子里,游客李雯对眼前的美景赞不绝口。
张峥荣家的院子,这两年成为本地爆火的网红打卡点。出于爱好,张峥荣喜欢在自家院里种些花花草草,随着时间推移,院子里的花盆越来越多。“以三角梅为主,1000平方米的院子种满了三角梅、多肉和枫树等,光三角梅就有上百种。每天都有好几拨游客来,热闹得很。”
目之所及皆美景。近年来,新罗将“美丽庭院”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构建起“一户一景、一村一画、一镇一韵”的全域景观体系。
建设美丽庭院,不是大动土木。“院子的墙是几十年前建的石头墙,以前的旧水缸变成了花盆,这样接地气的景致让游客感到很亲切。”张峥荣说。
赏花热带动形成赏花经济。张峥荣将小院改造成茶歇空间,游客可以在此观光休闲,今年前两个月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游客的到来,带动了农产品销售。有的游客想购买三角梅带回去栽种,无意中又开辟了一项新的生意。”张峥荣说。
“网红庭院”的出现,让村子有了不小的变化。村里在道路两侧种上了三角梅,有的村民也开始打造自家庭院。“现在我们每天都打扫房前屋后卫生,空闲时整理一下门前的花草,我们的生活就像门前的三角梅一样,越来越美丽。”东阳村村民的话道出了对未来的期盼。
除了观赏争奇斗艳的三角梅、围炉煮茶,在新罗,当地还将13个传统村落纳入“美丽庭院”建设体系,设立非遗工坊、乡贤文化馆等,丰富游客体验。在规划设计中,注重保留乡土肌理,采用“微改造、精提升”策略:江山镇铜砵村依托百年古厝群,将裸房整治与“灰瓦白墙”传统风貌结合,打造网红打卡街巷;东肖镇东堀村整合20亩农田打造研学采摘园,配套建设闽台乡建乡创民宿集群,形成“庭院+田园+研学”的复合业态;在雁石镇云山村,绳武堂、婺德堂、承启堂等400年古厝群经过“修旧如旧”,变身研学写生基地,2023年以来,当地累计修缮历史建筑90余处,打造“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的活态样本。
为破解建设改造资金难题,新罗探索“政府奖补+村企合作+乡贤众筹”多元投入机制。万安镇竹贯村引入社会资本改造百年老宅,建成非遗花灯传习所,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江山镇范家小院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发展温泉民宿,带动周边5户村民年增收8万元以上。
据统计,新罗已培育“庭院经济”示范点46个,形成花卉苗木、特色餐饮、手作体验等六大业态,累计建成“美丽乡村庭院”650户、微景观247处、小公园39个,“一户一景、一村一画、一镇一韵”的全域景观体系雏形显现。
“我们正探索‘美丽庭院+数字乡村’模式。”新罗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通过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庭院经济线上展销、环境整治实时监控,首批20个试点村已接入数字系统。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环境美”到“发展美”,新罗通过“美丽庭院+”建设,不仅让乡村颜值持续刷新,更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融合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