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春光正好清明时,柳絮青冢寄哀思。清明节,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近日,福建多地发布相关通告,倡导错峰分流祭扫、安全文明祭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安全、绿色、文明的祭祀氛围,成为了各界共同的心声。
以心为祭,慎终追远。“祖宗虽远,祭祀宜诚”,两千年前孔子在《论语》中的箴言,道破了清明祭祀的本质,祭祀重在心。在浙江绍兴,至今保留着“坟前清茶三杯,柳枝一枝寄相思”的简约古礼;在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推出“诵读家书缅先辈”活动,让红色基因在朗朗书声中传承。这些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当青烟散尽、纸灰飘落,真正留存的是血脉中那份慎终追远的虔诚。而当下社会出现的“攀比式祭祖”现象值得警惕,有人斥资万元请电子礼炮车队,有人高价请人代哭,有人在网络祭扫平台斥资打榜……变“祭祀”为“炫富”。祭祀重诚敬而非排场。某短视频平台上,年轻网友自发发起“清明家史计划”,通过整理族谱、修复老照片重新建构家族记忆,三天内收获百万点赞。这种超越物质形式的追思,是对“民德归厚”的有力诠释。
低碳祭祀,绿色清明。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祭扫方式,随之而来的烟尘污染等问题,已经不适应当下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近几年,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祭拜方式已悄然发生转变,鲜花祭祀、网络云祭祀、植树缅怀等成为人们的新选择。祭扫方式正逐渐低碳化、文明化、环保化。在广州连山县,林业局采购清明祭祖环保礼炮代替鞭炮,通过多种渠道免费送到市民手中。在兰州市,鲜花成为了祭扫的主力军,取代了以往的纸钱、香烛等传统祭品。市民们纷纷购买鲜花以寄托哀思,部分陵园还推出了“云祭祀”服务,方便市民在线缅怀逝者。文明祭祀,变的是祭祀形式,不变的是对祖先的无限情思。
安全祭扫,防范风险。清明时节,正值气温回升,枯枝落叶、干草等都是火灾的助燃剂,燃放烟花爆竹、点烛烧纸等行为,极易引发火灾。历史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森林草原火灾的起因中,祭祀用火排在首位。一点零星火,可毁百年林。清明祭扫,当以防火安全为要。今年,北京发出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着重强调“安全祭扫”,这需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大众应转变观念,践行文明祭扫新风,从点滴做起,才能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
清明节的本意在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让清明节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是社会和谐所需,是文化传承之要。新时代,让我们积极践行文明、低碳、环保祭祀,自觉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清明理念,争当文明祭祀的“践行者”。(鼓楼区委文明办 潘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