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福州 > 鼓楼区
清明新风润八闽,殡葬改革见文明
//wmf.fjsen.com  2025-04-01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兰楚文

清明时节的闽地被烟雨浸润着,绵延千年的文化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流深的精神嬗变。当生态文明的曙光穿透千年殡葬习俗的雾霭,当数字技术的清泉浇灌慎终追远的情怀,移风易俗的考卷上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文明答案。这不仅关乎殡葬形式的改变,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文化觉醒,是对生命价值、生态伦理与文明传承的深层重构。

殡葬之变,始于生命价值的转向。真正的缅怀不在于物质形式的多寡,而在于精神共鸣的深浅。传统殡葬文化中的厚葬之风,既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更遮蔽精神传承的本质。现在推行的生态葬改革更可以感受到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例如把骨灰化作树木的养分、融入大海等,将物质形态的消解转化为精神价值的永续,这种改变让生命终结不再是冰冷的句号,而是开启与自然共生的新篇章。现代文明对殡葬文化的改造,本质上是对生死的重新诠释,从对物质不朽的执着,转向对精神永恒的追求;从追求墓葬的规模气派,转向注重情感的纯粹浓度。这种观念的转向,恰是民族精神从传统迈向现代的生动印记。

孝道之真,在于情感本质的归真。当孝心被量化为宴席桌数、纸扎规模与鞭炮声响,那么孝道便沦为一场道德展演的竞赛。这种形式主义的狂欢,本质上是将伦理情感降格为物质消费,既扭曲孝文化的核心价值,更让亲情沦为世俗评判的牺牲品。而真正的“孝”不在于葬礼的喧嚣,而在于生前的点滴关怀;不体现于物质的堆砌,而凝结于情感的纯粹。例如“生前契约”的开设,让长辈自主规划身后事,从“子女主导”到“长辈自主”,让孝道不再是子女单方面的义务履行,而是两代人共同参与的生命对话,充分体现尊重个体意志基础上的情感共鸣。殡葬仪式的转向,凸显了文化传承的转化,当纸扎祭品被先辈的农具、书信代替,当焚香烧纸转为讲述家风故事,仪式便从形式主义的窠臼中摆脱,成为文明传承的活态课堂,在破立之间书写孝道文化的新样式。

文明之进,成于多元共治的协奏。移风易俗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文明基因的迭代升级。当每次云端追思减少的碳足迹化作数字绿洲,每个人的选择便汇成文明进步的洪流,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是多方共治的创新。政府部门以制度设计筑牢文明的基座,街道社区组织以文化引导培育新风的沃土,居民以自觉践行浇灌精神的原野。当海葬获得政策护航,当云端祭扫得到技术支撑,当简约治丧成为社会共识,制度保障、科技赋能与文化引导便形成一股合力。当生态友好成为新的道德标尺,当精神传承超越物质形式,当科技应用充满人文温度,这些新的标准将如北斗星般校准着文明的航向,在时代浪潮中托举起具有生态自觉与人文温度的社会价值新范式。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回望,殡葬领域上的改变犹如一朵浪花,折射出民族精神成长的粼粼波光。真正的移风易俗,需要在制度上把握文明演进的脉搏,更需要每个人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精神觉醒。当清明时节的细雨滋润八闽大地,期待看见更多人在追思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在创新中传承文明的火种。清生命之理,明文明之道,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奏响永续发展的时代强音。(鼓楼区委文明办 金诗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