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顾客自选称重,文明用餐。(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在厦门,一场由“美食JIA”引领的餐桌变革正在悄然展开——“美食JIA”是什么?它是政策“美食+”的代号,打开餐饮业态跨界融合的新蓝海;它是社区食堂、共享食堂的代称,共同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出充满烟火气的“美食家园”;它也是市民轻松当上“美食家”的美好实践,一日三餐在家门口就能“享小灶”……“美食+”与“美食家”的爱心接力,为厦门文明餐桌打开了一幅新画卷。
家住厦大附近的罗阿姨,如今每日的生活都被“美食 +”点缀得有滋有味。周边新开的众多“自选称重”社区食堂,成了她的便利美食乐园。一到饭点,罗阿姨准时前往,穿梭于琳琅满目的菜品间,挑选着心仪的菜肴,还时常能与邻里老友热络寒暄,共享这温馨的用餐时光。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离不开厦门市商务局创新推出的“美食 +”模式在发力。
3月,厦门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厦门商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将盘活餐饮消费、激活舌尖经济列为关键突破口之一,在强化政策落地、加大商贸流通与生活服务业扶持力度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美食+”模式,力促餐饮行业与文旅、健康、养老、托育等多元领域深度跨界融合,不仅带动餐饮业态创新,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巧妙地将文明餐桌新风尚嵌入百姓日常消费的每一处细节,为餐桌文明注入全新活力。
“美食之家”送便利 家门口“共享食堂”热潮涌动
临近中午12时,在湖滨南路附近一家连锁“共享食堂+自选称重”餐饮店已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店内热气腾腾,顾客们在菜品区往来穿梭,30余款家常菜整齐排列——糖醋肉色泽红亮,青椒炒牛肉香气扑鼻,清蒸鱼鲜嫩诱人……厨师们就在一览无余的明厨区挥舞锅铲现炒热菜,为这个共同的“美食之家”不断补充菜品。食客们手持餐盘,轻松变身“美食家”,依着个人口味偏好和食量大小,夹取心仪菜品,而后移步称重台,按照重量计费付款。
这股“美食 +”之风,为快餐行业开辟了全新的赛道。现炒菜品凭借那股诱人的锅气,在预制菜当道的时代脱颖而出,满足了食客对新鲜美味的执着追求;“共享食堂”功能则为老人、孩子等群体解决了就餐难题,让社区处处弥漫着“美食之家”的温暖;自助选用、一次出锅的运营模式,降低成本的同时,让市民能用亲民的价格享受美味。
“美食家”按需买单 文明餐桌融入具体场景
在“美食+”的浪潮下,文明餐桌理念也被巧妙地融入了具体消费场景——“美食家”们从被动接受固定菜品分量,转变为主动“按需买单”,自觉成为文明餐桌的践行者。“这模式方便又实惠,还杜绝浪费。大家能尝鲜各种菜品,吃多少拿多少买多少,基本不会剩下。”王先生是这里的忠实顾客,午餐晚餐常在此解决,他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把食物的选择权交到消费者手中,大大减少点餐时的盲目性和随之而来的食物浪费。
以往,传统餐厅食物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每餐每桌平均浪费率高达20%。而如今的“共享食堂+自选称重”模式的出现却大不一样,在这里,消费者能根据自身需求自由搭配,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食物浪费率锐减至5%左右。
“美食+”“美食家”协同发力 文明餐桌新模式别出心裁
“美食+”模式下,商家也主动在文明餐桌践行上玩出新花样。
在集美软件园三期附近的一家“共享食堂+自选称重”餐厅,推出时段阶梯式“定时打折”策略,每晚7时之后,所有菜品不论重量,统一以10元一份的亲民价格出售。此举既增加了特定时段客流量,又能减少剩菜,降低食材损耗,让光盘行动从纸面的宣传,转化为商家和顾客自发践行的行为。
“美食 +”与“美食家”紧密相连,正成为文明厦门的一张创新名片,接续传递。(厦门文明网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