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漳州
以“清”净之心,行文“明”之举
//wmf.fjsen.com  2025-03-31 来源:漳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兰楚文

清明节,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通过祭扫对过世的亲人表达追思,传递着中国人朴素的孝道情感。千百年来,人们在清明时节以祭扫之礼对话天地、告慰先人,让思念跨越时空,令文明生生不息。然而,时代发展的浪潮也为这一传统节日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烟火纸灰之外,为追思赋予更清净的表达?

以文化为根,厘清清明祭扫的精神内核。祭祀的实质是情感的延续而非形式的固守,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囿于形式。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物质化的祭扫,虽寄托了后人的情感,却与生态文明理念背道而驰,也易消解精神追思的本真。近年来,多地倡导“鲜花祭扫”“丝带寄思”“云上追忆”等绿色方式,既延续了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又赋予了清明新的时代内涵。

以科技为翼,拓宽祭扫方式的创新路径。在数字化浪潮下,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云祭扫”平台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我们得以远程寄托哀思。科技并非冰冷的工具,而是让祭扫活动更便捷、更包容的良方。当传统与现代融合,清明文化的传承便有了更广阔的载体。

以制度为基,凝聚社会共治的合力。文明祭扫的推进,既需政策引导,也依赖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政府可通过补贴环保祭品、加强山林巡逻等方式提供支持,但最终落实仍需公众配合。如某地推行“香烛置换”制度,市民可用传统纸钱免费兑换鲜花或电子蜡烛,三天内回收锡箔纸钱超1.5吨。这些创新制度证明,当制度设计兼顾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民众自会“用脚投票”选择文明方式。唯有当文明从外在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社会才能实现从“约束”到“习惯”的跨越。

清明,是节气,是节日,更是文明的传承。当每一束鲜花替代纸钱,每一次点击连接思念,清明便不再仅是缅怀过去的仪式,更成为拥抱文明、凝聚共识的契机。让传统节日生长出现代文明的根系,才是最好的传承。(漳州文明网 漳州市风景园林中心 张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