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e观文明 > 泉州
摈弃“烟雾缭绕”,让清明回归“清明”
//wmf.fjsen.com  2025-03-28 来源:泉州文明网 责任编辑:林杰

清明节,这一承载着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的传统节日,理应是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时刻。但现实中,清明祭扫往往伴随着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甚至有人摆起丰盛供品、大操大办,渐渐偏离了缅怀先人的初衷,反而让空气污浊、环境受损,甚至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这种“烟雾缭绕”的祭扫方式,已成为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

清明祭扫重在“心”不在“形”。祭扫的核心,是对先人的思念,而不是繁复的仪式。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一些人往往将祭扫变成了一种“仪式秀”,认为烧的纸钱越多,供品越丰盛,表达的孝心就越深。实际上,真正的孝道不在于焚烧多少纸钱、燃放多少鞭炮,而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在世时多尽孝,远胜于去世后大操大办。与其在清明节焚烧大量纸钱,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多回家看看;与其在墓前摆满供品,不如继承先人的优良品德,让他们的精神在家族中得以延续。

近年来,绿色祭扫方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鲜花祭扫、网络追思、家庭追忆会等方式,既能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又符合现代环保理念。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许多地方推出了“云祭扫”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点烛、献花、留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文明又便捷。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广这些绿色祭扫方式,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文明新风成为社会共识。

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每年清明节,因烧纸引发的山火、火灾屡见不鲜,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可能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在一些地方,清明祭扫仍夹杂着封建迷信色彩,如焚烧“纸豪宅”“纸豪车”等物品,甚至有人借机进行封建迷信活动,试图通过祭祀“改运”或“消灾”。这些做法不仅违背科学精神,还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清明节不仅仅是祭奠亲人的日子,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清明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节点,也蕴含着家风家训、历史记忆等文化内涵。我们应当借助清明节的契机,将祭扫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让人们在追思先人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家族的历史,传承优秀的家风家训。比如,组织家庭成员一起回忆长辈的生平事迹,讲述祖辈的奋斗故事,让后代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或者通过祭扫结合乡村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让清明节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承节日。

“清明”二字,本身就寓意着清澈明净,让清明回归“清明”,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清明文化的回归。让祭扫回归本心,让孝道回归日常,倡导绿色环保,摒弃封建迷信,才能让清明节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在这个慎终追远的日子里,让我们用更加文明、环保、富有文化内涵的方式,去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让清明真正成为清澈明净的“清明”。(泉州文明网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