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体验鸟语花香的春日自然研学、探索神奇奥秘的海洋科普主题研学、感受带着泥土芬芳的劳作研学……三月以来,平潭各学校组织一场场关于自然、海洋与劳动的特色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在研学体验中,感受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在探索中激发创新思维,快乐成长。(3月25日 平潭时报)
三月的岚岛正以万物生长的姿态,为孩子们搭建起连接自然、海洋与土地的立体课堂。当知识挣脱课本的扉页,当成长冲破教室的围墙,这场覆盖全岛的研学实践,恰似朱熹笔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求知之旅,让教育回归其最本真的模样。
自然研学不是简单的春游踏青,而是一场唤醒感官的启蒙仪式。在坛南湾观鸟台,孩子们用望远镜捕捉白鹭掠过浪花的瞬间,用放大镜观察贝壳的螺旋纹路,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生物学》课本里的"适应"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当他们在将军山辨认三十种植物叶片、在三十六脚湖记录候鸟迁徙轨迹时,科学观察正悄然转化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具身认知"的学习方式,让知识不再悬浮于抽象符号,而是扎根于鲜活的生命体验。
海洋科普研学则搭建起对话蔚蓝的认知桥梁。在东海仙境的潮间带,孩子们用网兜捕捞小生物时,导师适时讲解潮汐与生态系统的关联;在模拟航海的研学课程中,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季风、洋流与航海史的互动。这种“问题导向”的探究模式,让海洋意识从课本里的插图变为可触摸的立体认知。当孩子们亲手测量海水盐度,制作海洋生态瓶时,科学精神正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劳动研学则让教育回归生活本源。在流水镇的农田里,孩子们弯腰插秧时溅起的泥点,远比教室里的说教更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这种"做中学"的教育哲学,不仅培养劳动技能,更在翻土、播种、收获的循环中,建构起对生命成长的敬畏之心。当他们在北厝镇的陶艺工坊将黏土塑造成器,在葫芦厝古村参与石厝修缮时,传统文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完成代际传递,仿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诗意在指尖流淌。
当教育走出围墙,孩子们在观察、提问、验证的循环中,逐渐建构起认识世界的思维框架。将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身体“动”起来、知识“活”起来,通过研学活动在游中学、学中悟,体会书本之外的“诗和远方”。(平潭文明网 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