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南平
南平:文脉赓续 弦歌不辍
http://wmf.fjsen.com  2025-02-2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寒泉精舍是朱子创办的第一所书院,朱子在这里庐墓守孝、研学著述,完成了《近思录》这一理学著作。”春节期间,位于建阳区莒口镇的寒泉精舍迎来众多游客,朱子文化青年志愿讲解员、莒口镇科技副镇长黄晓韵热情地向游客讲述寒泉精舍的历史与朱子的故事。

南平作为朱子理学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朱子文化资源。近年来,共青团南平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创新性开展闽北讲习班·朱子文化青年传承者培养工作,持续擦亮活动品牌。截至目前,已打造出6个面向青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基地,挖掘培养了首批30名朱子文化青年传承人,进一步打牢朱子文化保护工作基础,完善文化传承传播体系。

志愿服务“益”起来

九曲溪畔话“格物”,考亭门前忆朱子,朱文公祠传家风……新年伊始,在南平市一些景区景点,朱子文化青年志愿讲解员们身着红色马甲,将朱子故事向游客们娓娓道来。

2024年12月,共青团南平市委启动闽北讲习班·朱子文化青年传承者培养计划,全市各级团组织积极响应,分地域分领域挖掘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责任感的青年文化传承者,并精选一批作为志愿讲解员。


南平团市委启动闽北讲习班·朱子文化青年传承者培养计划 南平团市委供图

“‘格物致知’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朱熹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道德修养和政治实践的理论基础。”在朱熹园,朱子文化青年志愿讲解员吴亚婷对朱子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游客们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理学兴盛的时代,深切感受朱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我之前对朱子文化了解得并不多,但听了讲解员的讲解后,我对‘格物致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朱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游客在听完讲解后表示。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讲解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朱子文化青年志愿讲解员李睿杰说,得到游客们的肯定,她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朱子文化的信心与决心。

“我传承,我快乐”是朱子文化青年志愿讲解员们最响亮的口号。他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成了受益者,从自我学习到对外传播,他们对朱子文化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化传承“壮根基”

“我们持续探索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希望让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其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青年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团市委副书记王婷说,为提升朱子文化青年传承者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他们还专门邀请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开展专题培训。

2024年以来,团市委先后制作推出《朱子书院行迹青年说》《朱子书院行迹青年行》等系列朱子文化宣传短视频,组织“朱子文化小小讲解员”大赛、“红领巾小小推介官”展示、“朱子文化青年谈”座谈会、朱子文化主题读书季等活动。

2024年举办南平市“朱子文化小小讲解员”大赛 南平团市委供图

今年,共青团南平市委结合“迎宾客引人流 促消费促发展”工作,运用好南平“县县有朱子、处处有遗存”的宝藏资源,把“大思政课”搬进朱子故里,发布了朱子故里“大思政课”研学线路。

接下来,团市委将有计划、分批次持续开展闽北讲习班·朱子文化青年传承者培养工作,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进来,强壮文化传承的根基,不断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内引外联“走出去”

日前,团市委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开展闽北讲习班·朱子文化青年传承者成长课堂研习营活动,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朱子文化研习社,在传承弘扬朱子文化上又迈出了创新性的一步。

近年来,团市委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朱子文化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打造出的以“卡通朱子”形象为核心的城市IP,已成为南平市朱子文化的形象代言,也为南平的文旅产业、文创产业催生了新的发展动力及增长点。

“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我们与高校合作,积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团市委副书记吴晓东介绍,自2023年共青团南平市委和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建立合作以来,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实践基地建设、文化传播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而此次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朱子文化研习社,主要是为了向外“引智”,吸引更多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共同参与到朱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中来。

此外,团市委与本地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紧密合作,共同举办朱子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推动朱子文化成为团员青年日常生活中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同时,团市委还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和拓展朱子文化的传播方式。

“青年充满生机、富有活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主力军。”团市委书记张嘉明说,下一步将持续推动多层次青年传承者队伍的储备工作,制订系统完善的培养计划,对青年传承者队伍进行精准培养、合理配置,推动闽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闽北日报 林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