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新学期开学当天,南平全市逾30万名中小学生在线同上“开学第一课”,学习“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这是南平市首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开学第一课。据了解,课程以“一器一史”为主线,通过复原宋代龙窑烧制场景,解码曜变盏釉色奥秘,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2月14日 东南网)
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在南平市逾30万名中小学生中展开。这堂课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融入其中,这一举措意义不凡,犹如一颗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心田,蕴含着深远的价值与无限的潜力。
非遗融入开学第一课,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文化内涵。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的表现形式,更是南平地区文化的瑰宝。在开学第一课这个特殊的教育场景下,让学生们学习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课程以“一器一史”为主线,精心设计的内容仿佛是一把把钥匙。通过复原宋代龙窑烧制场景,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古人制盏的匠心独运;解码曜变盏釉色奥秘,如同解开神秘文化宝藏的密码,使学生们领略到非遗技艺的精湛与神奇;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将建盏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让学生们明白建盏不仅仅是本地的特色,更是曾经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熠熠生辉的文化使者。这种传承方式,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生动的、充满画面感的文化之旅,能够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
非遗融入开学第一课,丰富了教育资源,创新了教育模式。依托数字化平台,南平市教育局向城乡学校统一推送该课程资源,这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信息时代,利用数字化平台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让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的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这一课程资源不是孤立的,接下来各校将结合现有资源,如陶艺工坊、遗址研学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传承。陶艺工坊为学生提供了亲自动手体验建盏烧制的机会,在实践中感受泥土与火焰的交融,体会传统技艺的不易。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构建的“非遗 + 开学礼”创新模式,更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意义。“让青少年从家乡瑰宝中读懂文化基因。”这一理念深刻地反映了该模式的内涵。家乡的非遗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亲近、最独特的文化滋养。通过在开学礼中融入非遗元素,将这种文化基因传递给青少年,让他们从小就对家乡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热爱,这是培养地方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的关键一步。同时,这种模式是可复制的,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今后南平市将继续拓展以县(市、区)优秀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这无疑将构建起一个更为庞大、更为丰富的本土文化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个县(市、区)的特色文化将更好赋能青少年,使他们在多元的本土文化滋养下茁壮成长。
非遗融入开学第一课,意义多元!期待着这种模式在更多的地区推广,让更多的青少年在非遗的滋养下,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力量。(福州文明网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