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八闽 > 宁德
宁德:“柘”里有“福”
http://wmf.fjsen.com  2025-02-12 刘源 郑德冬 来源:闽东日报 责任编辑:陈玲汇

在柘荣,“福”文化随处可见。

春节期间,柘荣县文化馆展厅里挤满人。一场以“福满乾坤·百蛇献瑞”为主题的民间剪纸作品展如火如荼开展。据了解,本次展览汇集了宁德市剪纸艺术家及爱好者以蛇为创作灵感,精心制作的多样化剪纸作品,展览的剪纸融合剪、刻、撕、贴等技法,融入生肖蛇和“福”文化,寓意新的一年灵蛇带来的美好祝愿。

1cf66b30154e695fe60b8482ce5a52e1.jpg

群众参观柘荣县文化馆展厅。柘荣县委宣传部(文明办) 供图

“比如这幅作品,以‘福’字为轮廓,融入‘蛇’元素,寓意‘灵蛇送福’,还有一些作品将‘福’隐匿其中,以‘福袋’‘福锁’‘如意’‘葫芦’‘苹果’等形状展示,寓意‘福禄寿喜’。”柘荣县文化馆馆长黄建辉介绍。

除了剪纸艺术家作品,展馆中还有一些中小学生的剪纸作品,充满稚趣和童真。为传承弘扬剪纸文化,近年来,柘荣县开展剪纸“六进”活动,“进校园”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组织剪纸传承人进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等剪纸公益培训,受众达20000多人次。”黄建辉说。

除此之外,柘荣还将“福”文化的剪纸运用到街区、立面、书坊等多种场合。柘荣县龙溪两岸,大红色的“福”字窗花将“慢城”柘荣映衬得秀美宜居;嘉馨民俗文化园,“福”文化剪纸融入灯笼、椅子等设施设备,与街区的制茶技艺及汉服、戏曲等文化交织,向市民展示柘荣深厚的文化底蕴;天福公园不仅名字有“福”,还运用现代光影技术做成“福”文化灯光秀,把“福”文化变成夜空中绚丽的色彩。

5a197775463ed73f2dbce559adaf8aa0.jpg

窗花剪纸。柘荣县委宣传部(文明办) 供图

“做福”习俗也是柘荣县民间一项祈福活动。“做福”是指在特定时间举行祭祀活动,祈福、集福、祝福,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文化特色。

游氏仙姑“做福”是柘荣县规模比较大的“做福”活动,分春、夏、秋、冬四季,第一季名曰“开正福”、第二季名曰“保苗福”、第三季名曰“佳秋福”、第四季名曰“圆满福”。祈福前,备办供菜、牲礼(猪头、鸡、鱼)各一筵,五果、福蛋、福糍、福粽等供品若干,喜烛若干对,疏文一封等。吉时一到,人们便烧香、点蜡烛、烧元宝、鸣鼓(太平鼓),接着由福首等宣读疏文,祈祷保平安、保田园大熟、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民间,村村都有‘做福’习俗,但每个村的习俗略有差别。”黄建辉说,“我们村的‘做福’一年五次,分别在正月十五、三月三、五月初四、七月初七和九月初九,时辰不限定。参加‘做福’的人家提前准备‘香火钱’和贡品,‘做福’当天全家人一起到地主宫祭拜,祈求人畜平安。”柘荣县楮坪乡坑头村村民吴振荣说。

此外,柘荣县将“福”文化融入菜肴,制成“寻味慢城”一桌菜。这桌菜不仅色香味俱全,每道菜名所代表的寓意连起来还是一副对联,寓示福寿延绵、吉祥康宁;前菜“木石尔雅”与果盘“欣欣向荣”首尾呼应,彰显独特的柘荣文化。

b81cf68887da0fe2e4852b6054a3c86b.jpg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等剪纸公益培训。柘荣县委宣传部(文明办) 供图

“这桌菜共14道菜品,均取自乡土菜系,结合本地的高山羊肉、糯米薯、白玉豆等食材,做成一桌具有柘荣特色的精致菜品。”柘荣县餐饮协会会长林岩章说。

菜名有“福”只是“寻味慢城”一桌菜的其中一层含义,真正的“福”藏在菜肴里。“比如‘春意羊羊’这道菜选用高山羊排等食材,‘荣参福鸽’选用太子参、白鸽等食材,都有养生增补的功效,促进身体健康,福气常伴。”林岩章介绍,“寻味慢城”一桌菜将作为文旅特色产品供游客品尝食用,把这种美食精心设计后回归“民间”,将健康养生的理念和“福”文化传承下去。(闽东日报记者 刘源 通讯员 郑德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