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平均每桌剩菜三分之一,有的客人甚至只拍不吃,年年有余成了‘年年浪费’……”今年春节假期,海南某饭店后厨垃圾桶里,成条的清蒸鲈鱼、未动几筷的东坡肘子与半锅佛跳墙混杂一起,服务员王燕看了直叹气。(2月6日 新华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坚决清理整顿“舌尖上的浪费”“酒桌上的应酬”等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到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纪违规违法现象;从启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到发起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掀起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餐桌新风……一系列有力整治举措推动餐饮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全党全社会厉行节约的良好风尚正在形成。
“舌尖上的浪费”治理虽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显现成效,但逢年过节,随着聚会宴请增多,餐饮浪费现象仍有发生,吃不完、不打包的情况表现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不少人认为,请客吃饭、菜多显有面,招待客户得有排场,过年过节开心、多点点无所谓……由此可见,浪费往往与“面子文化”有关,比如不少消费者点菜追求“多多益善”,少了嫌“寒酸”;有的年夜饭必须菜摆满桌,还要摆盘气派,剩了才显“有余”。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能只“刮一阵风”而要久久为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明确,建立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这意味着反食物浪费将有“账”可循,为精准施策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早在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已经表决通过反食品浪费法,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防止和减少餐饮浪费,是弘扬我国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必要之举,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加强执法监管,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以法律刚性约束“舌尖上的浪费”,让法律规范内化为行为习惯,尤其对不遵守反食品浪费有关规定的餐饮服务经营者,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要按规定提醒约谈、督促整改,依法纠正查处违法行为,公开曝光浪费食品等典型案例。惟此,才能让全社会形成“不想浪费、不愿浪费、不能浪费、不敢浪费、不忍浪费”的良好氛围。
总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应伴随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将节约意识转化为日常习惯,要从道德训诫转向知识赋能,从节日突击转向场景嵌入,从鼓励节约一份菜的小事中凝聚全民参与热情,让“吃光盘中餐、餐餐不剩饭”成为时尚新风。(泉州文明网 朱波)